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话说电话
 
话说电话
  文 / 哈尔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小时候老师给我们描绘的美好憧憬。
    小时,邻居是华侨,常看到身着绿色服装的邮差从前门探进头来,喊:“美国电话。”邻居便噔噔噔跟随邮差去邮局接电话。我们目送着她,很是羡慕。我们家去邮局少说得走20分钟,大概那国际长途是算好时间重新再拨的,不然那电话费耐得住吗。
    其实,那时普通人家是不太欢迎诸如电话、电报之类“带电”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动手写信,非到万不得已不去触“电”,一旦触“电”,十之八九不是好事。
    下乡插队时,恰住在大队部边上,队部有一台手摇式电话,就是电影《南征北战》中“国军”用的那种。反正不要钱,我就时不时去用上一回,和邻队的队友聊聊天。但也不是那么好挂,每挂必得经过总机小姐,小姐不是不接,就是爱理不理。好不容易通上一回,聊得正火,突然喀嚓就断了线,原来总机小姐已窃听得不耐烦了。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各行各业加速发展,其中电脑业与电信业更是后来者居上,不仅有线电话闯入寻常百姓家,而移动电话也才短短几年间,就从枕头式的“大哥大”到如今薄似名片的手机。
    我是时代的落伍者。早先,当身边一个个神气活现地在裤腰上别着BP机而问我为啥不跟上时代时,我说配什么抠机,给领导当奴才用?要就要个手机。当然只是玩笑话,但有一句我没说出来的心里话,那就是我懒得和邮局打交道,我怕上邮局办事。那时邮电还没分家,是个全垄断的行业,每次上邮电局办事都要找气受。我曾于1997年写过关于粮食市场放开后粮店服务态度骤变的一篇杂感,其中有这么一段:“如今唯有邮电行业尚觉不尽人意,前不久到邮电所买一张邮票,窗口无人,旁边虽站着几个工作人员,却没一个肯伸出手来,任凭你把钞票举得高高。我常常想,啥时邮电部门也能像粮店一样改革一番,至少使人们不再惧于踏入邮门该多好。”
    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邮门,先是邮电分家,后又冒出个“联通”,中国通讯一统天下的局面终被打破。此时,当老朋友因找不到我而抱怨说你干么不配手机,当新朋友向我索要手机号码为了今后联系,我才真正意识到需要一部手机。我的外甥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间怂恿我说:“联通马上要开通了,你入他的网一定合算。”就这样,三明联通公司1999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运营放号,我第二天就入了网取得尾数为“1890”的吉利号码,其意思自然是要发我自己。随即上街买一台西门子,装上SIM卡,即拨即通。
    现在,我身边年轻人的手机真可称得上五花八门五彩缤纷,彩屏40和弦带摄相的不胜枚举,更有时尚人士三天两头更换话机变换号码,让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有身配移动联通小灵通数台机子者,哪个通畅就用哪个。麻烦的是,有时,铃声一响就得衣袋裤袋手提袋一架架机子寻查过去,待查对核实后,电话早断了线;有时,两台话机同时响起,只好左右开弓时左时右,那模样颇有点像当年的双枪老太婆,令人叹为观止。某友玩笑说,这手机的档次与持机者的年龄有着必然联系呢,年龄越大手机越差,年龄越轻手机档次就越高。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通讯花样似乎与日俱增,这个套餐那个套餐这个网那个网,WAP、CDMA等新鲜玩意儿不断冒出,让人目不暇接。但不管怎么变有一条是绝对不变的,你的话费开支总在与日俱增。这就是信息社会,这就是信息经济。我瞎想着有那么一天,通讯费用大幅调低,低到什么程度,低到芸芸众生真正敢用手机聊天。
    如今已是“掌上掌下,电脑电话”的时代,我的瞎想或许可以实现。
2004/10/15 11:50:16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91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