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华南某高校见到这一怪现象:该地区某位高中教师因子患有XX症急需一笔大钱做骨髓移植手术,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负担昂贵的手术费。于是在该高校搞了一个“献爱心募捐”活动。这还没完,宣传单上还有后文:XX 公司和YY公司已经完全承担次次手术费用,您只需购买XX公司或YY公司的某某产品即是爱心捐助。本产品性能好外形雅观……
我就纳闷儿了:怎么老是有人在学校里搞募捐活动呢?(在此之前笔者至少已看到了6次之多,学校俨然成了慈善宣传场所)而且这次还来点“新意”:以购代捐。商家真是够精明的!按说吧,碰到这种事情,稍有点同情心的人多多少少总会有点表示,可这次我的感觉不像是在献爱心,倒很像是在被人当猴子耍——气愤。商家既然赞助了手术的全部费用,又何必跑到学校里来搞个所谓“献爱心募捐活动”,还美其名曰“以购代捐”,这不是利用大伙儿的善心来搞产品促销吗?哼,不错,商家想法够绝妙的!在现场,我就亲眼见到短短20多分钟就有13个学生购买了该公司的产品。商家的“赞助”果然没有白费,对外有了光辉的形象(至少被赞助的家庭会对他们一辈子感激不尽的),对内则捞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一举两得。
不过最令我困惑的倒不是商家的如何如何,使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学校一次次地成为“爱心募捐”的阵地(姑且如此说吧)呢?平时稍做留意,便可注意到什么“xx爱心活动高校行”、“xx校爱心大行动”等名目众多的公益活动见诸报端,在旁者看来学校似乎成了慈善场所。有时我总为学校里的那些学生们感到太委屈。其一,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上的人看来是一个天真、纯朴无邪的群体,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其二,他们还只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消费者,拿的是父母的血汗钱,还处在成长的阶段,却要承受这本不应该由他们来担起的“爱心债”。从原则上讲,我个人从不反对“爱心募捐”之类的公益活动,而且还很支持,但这一活动如果经常在学校这一教书育人的神圣地方搞,尤其是与商业挂钩,我觉得它就已经变味了。
我也不认为那些真的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不想在社会上进行他们逼不得已要做的求助活动,或许他们真的是被迫无奈才想到在学校里搞求助活动,因为孩子们从父母手中拿钱永远都是不需要讨价还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