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海河,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的老河道。当年,魏武帝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形成了内河航运网;隋炀帝连通五大水系,构架了京杭大运河。
海河生生不息,奔腾到海,滋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但是到了宋朝,宋辽对峙,海河却成了隔断两岸的“界河”。
界河两岸战斗激烈,著名的杨家将就曾在这战斗过。在天津的静海,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杨家将"的美丽的传说。 据说,这就是杨六郎—杨延昭与辽军作战的古战场。然而也有人认为杨家将的古战场仅是"传说"而已,并不可信。但在有关杨家将的记载中,频繁地涉及与静海相邻的大城和任丘。北宋时静海正处在“界河”右岸,为北宋抵御辽国进攻的前沿阵地,正是杨六郎杨延昭的管辖范围。我们来听听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教授的介绍:
当年界河南北是宋辽对峙的地方。海河只是界河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界河严格说来包括海河和海河上游的大清河沿岸。很多的战争和战斗都在那进行。因此在大清河两岸发生很多战役,杨家将故事流传非常普遍。最近中央电视台拍了一个《追踪古战场》,专门有一集,就是追踪大清河沿岸古战场,军事台做了专门的专题片。
天津郊县的很多地名都可以告诉我们那些故事确曾发生,那些战役曾经打响: 静海县城西南15公里元蒙口村,原名"辕门口",传为杨延昭的帅府辕门;元蒙口村北1公里为谭庄子村,原名"探马庄",传为杨延昭部探马的居住之所;元蒙口村西5公里为王二庄村,原名"望儿庄",传为佘太君观看儿子杨延昭与辽军作战处;王二庄北5公里为焦庄子村,传为杨延昭部将焦赞的营地。还有村子名叫马六郎,是“骂六郎”的谐音。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在当地至今流传。
杨家将在这里的战斗已经是千年前的往事了,但是人们仍记得他,口耳相传,代代不忘。杨家将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也正是天津人所特别推崇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人士。这在后来天津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公元1004年,辽军越过界河南下,深入宋境,宋被迫求和,订立 “澶渊之盟”,化干戈为玉帛。海河两岸也就因此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界河不再是一条隔绝两岸百姓往来的沟壑,而变为沟通两岸贸易的纽带。宋辽官方都在海河两岸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特设了税官和管理人员。榷场以外的民间贸易也很活跃。罗澍伟教授告诉我们:
海河两岸经济本来是一体的,到了宋辽对峙阶段,他形成天然的分界线。但是海河南北两岸物产都非常丰富,而且有各自特色。比如说海河以北,接近漠北,生产马匹牛羊,海河以南出产稻谷稻米丝织物,这些都是海河南北人们所必须的,海河虽然是天然的分界线,但是海河两岸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从来就没有被海河阻断过。
海河两岸互通有无,贸易兴盛,经济繁荣。即使在政权对立与军事对峙的局势下,商贸活动仍如海河之水,发展成为一种无法阻挡的洪流。
千年以前,公元1004年,海河虽为宋辽界河,却在两地区域经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河之水奔腾不息,生机勃勃,连通两岸,惠及八方,流淌至今。今天,公元2004年,海河带动区域经济,带着天津朝着中国北方经贸中心,国际化港口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