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夜已不远
与黑影分享我的孤寂
闭上双眼,就见孤寂千百度
我无法成眠,然孤寂稳稳而眠
我见身影在袅袅烟中闪动
告诉天使,别留我于此
我亦随你而行
忧郁的星期天
孤寂星期天,我度过无数
今日我将行向漫漫长夜
蜡烛随即点燃,烛烟燻湿漉双眼
毋须哭泣,吾友
因我终于感觉如释重负
最后一口气带我永返家园
返抵黑暗国度,心得安适
忧郁的星期天
12月12日,又静静地坐下来重看了一遍《忧郁的星期天》。
这几天的天气有些飘忽,或许是太阳厌倦了周而复始的奔波,接连几天都在埋头大睡,不想再理会阴仄下的可怜的人类。
大约是半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忧郁的星期天》,之后无数个星期天,我都把它想象成“忧郁”的,并一再试图完成这篇文章。结果,我发现我错了。如同我错误地感觉自己很忧郁一样。朋友说,其实是我不能理解某些人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很多事,我都陷于自说自话。
今天是个忧郁的星期天,一向的多愁善感再次来袭。不过,很幸福地接到了许多问候的电话。算算日子,2004即将于朦胧中消失。再回首,纠缠的岁月,匆忙而生涩,仿佛一切都在茫然无序中恍惚,总觉得怅然若失。
我想,生活在这个漂浮的年代,每个人的心情都会随时变幻的,就像我们不停地飘在楼群与城市的噪音中不可自拔。如果幸运,会有一种声音或者影像跳出来刺激一下你,你会专注于某件事或安静地欣赏起某处风景。此时,憧憬与回忆纠缠在一起,明亮中透着忧郁。
影片以航拍的手法开始于布达佩斯美丽的市景,接着,镜头直接切到“萨宝餐厅”,舒缓的钢琴曲如涓涓溪水拂面而来。
影片还有一个名字叫《布达佩斯之恋》,与《忧郁的星期天》比起来要明亮得多。
所有的故事就都发生在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占地500多平方公里,拥有近200万的人口,是匈牙利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布达佩斯还是多瑙河水路交通的要塞,也是中欧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
“多瑙河明珠”是人们对布达佩斯的赞誉。听说,1873年以前,布达在多瑙河的西岸,佩斯在多瑙河的东岸。是多瑙河促成了布达佩斯的形成。蓝色的多瑙河蜿蜒流过布达佩斯市中心,如同人体的动脉,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着这方生灵。
对于布达佩斯的浪漫,在我很早的记忆中就留下深刻的烙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美丽的数学老师就随着她的男友去了一个据说很浪漫的地方,后来知道,那就是布达佩斯。听说那里蓝天,白云,风轻,水盈……
影片并不单纯,当然抛掉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问题就变得简单了。直白点讲,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与忧伤。
影片的人物处理比较干净,个性也比较鲜明。
餐馆老板萨宝和他的情人伊洛娜本是人见人羡的一对,但是当他们聘请安德拉许到餐馆弹琴后,两个人的平静一去不返。更要命的是,有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佬始终对伊洛娜蠢蠢欲动。
伊洛娜的美貌、睿智以及优柔寡断给了三个男人争风吃醋的理由。伊洛娜就像一个天使,单纯,却善解人意。在享受与萨宝的二人世界时充满甜蜜,小鸟依人,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为他们而存在。或许正是因为天使的善良,他们收留了落魄的安德拉许。
安德拉许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从他忧郁的眼神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失意,敏感与脆弱的灵魂赋予了他特有的气质。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忧郁深深地吸引了伊洛娜。作为第三者,安德拉许是坚强的,这是曾经沧桑后的勇气。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他的背景,但是从他弹琴的风格与落魄的神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执著。他总是在弹着钢琴的同时,深情地望向伊洛娜,用琴声表达着他的爱意,哪怕此时伊洛娜正与萨宝情深款款。他把伊洛娜的出现视作上天对他的眷顾,虽然痛苦,但他仍然坚守着这份得来不易的爱。
最无辜的就是萨宝。由始至终,他都在包容与嫉妒中挣扎。尽管他也曾用三岔路口的选择题来考验伊洛娜,但最后他对伊洛娜的呵护甚至演变成了纵容,用他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想一箭双雕,一个是肉体,一个是性灵,但是二者不可兼得时,一半总比没有好。”。正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猜忌与争吵平衡了他们之间的天平,所以我们看到,蓝色的多瑙河畔,伊洛娜左拥右揽着萨宝和安德拉许,享受着他们固有的温馨。
作为第四者,汉斯是悲哀的,求爱失败后他甚至慨叹生不逢时地投河自尽,但是萨宝救了他。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他尝试过什么叫嫉妒。所以,汉斯不再介意其他人怎么看他,他只不过不想别人比他更开心。人类的悲哀不在于天怒人怨,一个人受了挫折,或多或少总会找个借口来掩饰自己,于是嫉妒给了汉斯错误的信号。当他再回到布达佩斯时,到处都是战争,有战争的地方一定有麻烦,有麻烦,那他就有生意。
当汉斯以占领者、商人、情人的身份出现时,所有的平静开始变得错乱。萨宝与安德拉许的犹太人身份给了汉斯报复的理由。安德拉许的脆弱与高傲葬送了他的生命,餐馆的对决随着伊洛娜哀伤的歌声落幕。安德拉许的死是注定的,他无法忍受嘲讽和愚弄,以及与伊洛娜的若即若离,或许死是他最好的解脱。至于萨宝,汉斯是有些犹豫的,因为他说过会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的。“闪击、烟囱、特别处置”,这些都是从汉斯嘴里蹦出来的新名词,听在萨宝的耳里,一点也不适应。直到最后被“出卖”,萨宝的平静令汉斯很不爽。不过汉斯仍在窃喜,太过单纯的伊洛娜相信了汉斯所谓的承诺,并失身于他,汉斯终于得偿所愿。同时,汉斯也知道,自己的业果要自己去背。这也正是影片以倒叙的手法,让老年的汉斯猝死于《忧郁的星期天》的琴音下的高明之处。
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伊洛娜仍然健在,“萨宝餐厅”的新老板正是她的儿子,可我并不知道他流的是谁的血。
《忧郁的星期天》是先有了曲子,再有了小说,最后有电影的。
相传,《忧郁的星期天》是匈牙利钢琴手Rezso Seress在与女友感情破裂以后而作,描述了一位不幸的男子无法将其所爱的人重新召回身边,他在一个忧郁的星期天频频冒出殉情自杀的绝望念头,而这个念头伴随着对其爱人极度的思念难以排遣。
影片中,《忧郁的星期天》是安德拉许的心血之作,是他送给伊洛娜的生日礼物。
如同实际情况一样,电影也表现出了这是一首死亡之曲,先后有157人因此曲而自杀,它悲伤的胜利踏遍全欧,已经征服了世界。
但这与我无关。
在我听来,《忧郁的星期天》婉转低回,如同情人嘴里的情话,温柔而深情,但是却透着彷徨,整个人在希望与失落中无处遁形。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音乐之于我,如同我于艺术。朋友说我:没有一点艺术细胞。
对我来说,听音乐更多的是寻找一种感觉,忧伤抑或欢快。在不着边际中徜徉恣肆,没有丁点儿的负担,就像古龙小说的写意,随心所欲。
通常情况下,我会喜欢一些忧伤的曲子,也不去理会其中所谓的旋律,就如同我的流浪,无根、沧桑、而且忧伤。但是,当我听到《忧郁的星期天》的时候,竟然有些悸动,身体里躁动的因子仿似听着催眠曲睡去,退隐山林的念头愈发强烈地冲击着我。
或许,我这种简单的想法,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ps:谨以此文作别2004,并纪念自己的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