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晨钟暮鼓的一天生活
 
晨钟暮鼓的一天生活
  文 / 好自端严
近代中国佛教,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重心,创办了现代化佛教教育院校——佛学院。所谓佛学院,顾名思义,它是一所以佛学为中心的宗教教育院校。学僧们除了课堂外也是过着丛林般的朴素生活,正所谓:“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所以了解丛林的生活,那就是多少了解了佛学院的生活;清楚了佛学院的生活,也多少知道了丛林的生活。丛林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这须先知道所谓的“修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出家人实际上就是在修行中过生活。出家人有所谓的五堂功课,殿堂里固然是集体的修行,就是厨房里田园里,工作中全部都是修行。所以叫做“搬柴运水无非是禅。”这就是一种生活中的修行,也才是一种真正的修行。如果能明了认识修行是怎么一回事,就能知道出家人的生活;知道出家人的生活,也就能清楚的认识到出家人究竟在做些什么。如此,也不至于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佛教是迷信,除了吃饭便是念经,对社会无所生产,无所贡献,是社会的寄生虫,是悲观主义者。说实在的,说这话的人其实是对出家人不甚了解。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那是因为人具有“惭愧”外,还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思维辨别能力。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对一件事不了解时我们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和毁谤他,唯有通过了解认识之后再来做决定还不算晚。否则有如世界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因此,我身为出家僧人有责任来介绍一下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希望世俗人们能从中多少了解出家人,了解佛教。
一、修行中过生活
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盘。然而,理想的涅盘应以完善人格开始。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即佛成”。而想完善人格,实践道德行为,这便是先从十善做起。因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也就是从以往的身业——杀、盗、淫三恶业,改正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修身。从口业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修正为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也就是不随便乱说话、不讽刺人、不伤害人,这叫修口。最后还要修心,从内心的贪、嗔、痴净化为无贪、无嗔、无痴,让我们的心跟佛陀一样,具有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所以,简单说修行就是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同时也教导他人去完善人格。由此可知,佛教是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从事这项教育的出家人,人们称为和尚,顾名思义,就是和合向尚(上、善)的意思。“和尚”本是印度话,翻译中文为“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这称呼在教育里才有,所以佛教是一种教育,是教育我们怎样做好一个究竟圆满的人。
修学佛法,能起规范身心,净化身心,解脱身心的德用。一个国家领导人如能以五戒、十善的德化来治国。不是为了财货、领土,是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那将会是一个理想的国土,使人类甚至鸟兽等得到和乐的善生,社会治安也能从本质得以改善。但这还只是佛法当中下品的人,这不是修学佛法的修正目的。佛法的修学应有更高远,更高尚的究竟圆满的目标,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愿。然而成佛,不是独善其身的个己解脱,而是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的愿行。所以,真正的学佛,就是从一般的道德实践起,进步到最圆满的道德生活的完成。佛法不是虚玄莫测的理论,神奇怪僻的事行;佛所开示的,是一般人所能知能行的。就人类(众生)的身心,指出迷妄流转与如实解脱的可能,激发诱导人去持行。由此可见出家人所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出家人割爱辞亲,勘破家庭私欲占有制的染着,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解放自我为世界的新人。做到“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这“为身忘世”,不是逃避现实,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间,救护世间。)
或许有人会认为,出家人过着隐居山林,过着隐循的生活,那又如何从事弘法教育工作,利益社会呢?是的,在过去出家人大多数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那只是为了先将自己完善才能更好利益他人,服务社会。虽然说菩萨发心是以“利他为先”,但这是崇高的理想;要达成利他目的,不能不先净化自己身心。
二、佛学院的一天生活 
凌晨3:45时(广化寺时间),世俗人们还在沉沉的睡梦中,寺院里的打板师父已手提着板,搞打着有节奏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的板声。板都要叩着自己,提醒你: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打板师同时口里念着:“三(早上打三、四、五更板)更已到,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一心念佛”的警语,提醒着每位出家师父用功修行,勿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生死事大!当板声响起时,你在那里?
以早觉板揭开一天的序幕,此时古寺晨钟也已传遍天涯,洪亮深沉的声响,唤醒了世人的迷梦;惊醒了沉迷的众生。丛林生活就在板和晨钟声中开始了一天的修行生活。大众师父从起板开始至6:00,其间起床、漱口、洗脸、还有一杯白开水、穿袍搭衣上早殿等,便是一气呵成。说起上殿诵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惯说:“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殊不知出家人诵经时是眼观鼻,鼻观心;双手合十,收摄身心的在诵经念佛。而且这诵经念佛声,如《普门品》云:“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梵音嘹亮,洗除了人间多少尘垢,灌溉人心中的慧苗,清凉的法音宣流,陶冶性情涵养身心。
早课完毕之后接着就是6:10分的早斋,大众师听到叫响,云集五观堂,摆放碗筷,端坐思惟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在印度出家僧人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在中国中虽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宗风;乃至出家人自己开火,但主要还是受施主的供养,如此施主能从中得以种福田,出家人也能更好的完满道业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也由于受施主的休养,故受食时应食存五观。食存五观为内威仪;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为外威仪。此为内外威仪具足。威仪一词,威者威严,仪者仪表。《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佛门中的威仪,即是戒行清净,僧相威严,仪表端庄,举止合度。因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如此才“堪作人天师范,普令神鬼钦伏”。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养成的,这也是学佛弟子所应学习的依循。 
又四威仪:
(一)行如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挺拔,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讹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真可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一一体现在出家人,行、住、坐、卧当中。
当叫响、梆、云板等一遍遍的敲响过之后。维那师举腔,大众师同念供养咒和回向:“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出家人在受食前念供养咒,是邀约十方诸佛与法界众生同愿同食,菩萨道上,愿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也与一切众生声息相通。其目的也是为也了时刻提醒自己好好用功办道,“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莫忘上报佛菩萨法浮之恩;下报众生施食的恩,且以此功德回向施主。
大众供养回向毕,即可用餐。儒家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为法本,出家僧人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先连吃三小口,当发三愿:第一小口:“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第二小口:“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第三小口:“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断一切恶,小处讲就是断自己的烦恼。扩大讲断一切恶,便就是“诸恶莫作”;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这也就是七世诸佛所教导的。由此可见,出家人处处不忘断烦恼与度众生,断烦恼为自利;度众生为利他,自利利他为整体菩萨行。
来寺院的香客,若稍有留意者会发现,我们上百位出家人在一起吃饭,竟无一点声音,而且吃饭时左右手所拿的碗筷都是有所含义及表法的。如左手拿碗:手形谓之龙口含珠。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右手拿筷子——谓之凤点头。在寺院中,其建筑、塑像乃至每一样法器等等,都有其表法,若能了解皆可受益无穷。
吃过早斋后同学就是打扫各自负责的卫生区。正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二千多年前周梨盘陀伽尊者因扫地而得证果,将那一块块的泥土地,也化为一片的菩提心田。在佛门中,有共修的功课,也有独自的密行。如扫地,如果懂得扫地的真正意义,它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还有就是抄经、礼佛、或是打坐参禅、阅读经藏等,皆是功课,也是密行。出家人将这些虔诚恭敬的修行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同学们在打扫完卫生区就回寮各自用功办道,直到8:00开始上课。上午三节课,下午四节,每节四十五分种,课间十分种稍做休息。虽然课时同世间的院校差不多,但是所学内容要比世间院校殊胜多了!上午第三节下课已是10:35分,到10:50同学们便威仪庠序的排班步入五观堂用午斋。斋后这段时间由同学们自由安排看书、剃头、洗衣服乃至休息。到下午2:00—4:35照常上课。晚上5:00用药食。     
出家人本来是过午不食的。因为夜晚进食,饿鬼听闻餐俱饮食之声,却无法进食,倍增痛苦;为慈愍起见,故佛弟子夜晚不便进食。其次,因为原始佛教的僧人是实行托钵乞食。一次,因迦留陀夷尊者夜晚到村里乞食,当时正好雷电一闪,而迦留陀夷的脸色黝黑,持食出来的又是一位孕妇,她在闪电中见到黑脸,以为是鬼,受到惊吓,顿时流产。佛陀知道此事后,便规定比丘们不要再在午后出去乞食。这们既可减少施主的负担与麻烦,自己又有更多的时间修行。此“时午不食”的制度,在佛教初传中国时还是被严格执行的。后来因种种原因及社会的条件,民族文化习俗,还有中国人的体质等各方面的问题,故后来中国汉地的寺院未能通行“过午不食”之制,但也有少部份的出家师父仍严持着。
当夜幕降临时,大雄宝殿内便是灯火通明,这又是大众集体共修的时间(6:00—7:00)。晚殿后常住师父各自回寮用功办道,而此时(7:30分)佛学院教室又是灯光明亮,学院学僧的晚自习开始了。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不知不觉中,咚!咚!咚咚! 的阵阵暮鼓声又回荡在天地间, 此时已是晚上8:30分了。鼓声之后接着又是108遍洪亮深沉的钟声,这又一次呼唤着彷徨的众生。钟声过后,清脆的止静板声再次敲打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打板师父口里又念着:“一更(晚上打一、二更板)已到,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一心念佛。” 随着这鼓声、钟声、板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但结束不过是另一个开始,修行的道路上,是结束?是开始? 精进!精进!永无止尽地......... 资源
    这便是晨钟暮鼓的一天生活,也就是出家僧人的一天修行生活。
                                                            

2005/2/5 10:20:09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50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