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二字之所以要加上一个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件”,但因为它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事件吧?
“影响”二字为什么也加上引号呢?嘿嘿!有人可能明白我的意思了,那就是,我认为本质上根本就没有过什么实质的影响,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所谓事件。
“影响”二字不如换成“兴趣”,应该说翁杨“事件”引起了国人的莫大兴趣,给内心空虚精神生活贫乏无味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兴奋剂,给他们饭后茶余又添加了一份谈资而已。
当新闻已不再新,当谈兴过后,当“影响”渐渐淡化时,他们说:“呔!就这么点东西也值得疯扯,乏味!” 然后就把注意力转向别处,去寻找新的话题了。
凭什么把唾沫吐到人家身上,你们却无事一般潇洒地走人?
我不反对人们对翁杨之事的关注,人人都有充分的话语权的社会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对于那些铺天盖地的声音里充满的浅薄与可笑,我也可以一笑了之。但是,某些不负责任的瞎猜、乱编和肆意污辱,却不能不激起我的义愤。
今天我不准备把那么可耻的言论罗列出来批驳,因为那种低劣的现世表演,略为知礼的人都看得明白并深以为耻,不足与言,不值去理,批驳它们反倒是污了我的键盘。
我要批驳的是它们的前提,即那些造成某些人疯狂漫骂的理由。
最常见的理由是:翁杨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利益,而没有爱情的结合是不道德的。
这种言论令我想起了著名的濠上之辩。
庄子指着水里的鱼儿说:“看,它们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啊!”
惠子诘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它是快乐的呢?”
你们不是翁杨,甚至不认识翁杨,你们凭什么知道他们怎么想?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没有爱情只有利益?这不是明显的臆测和妄断又是什么?!
是的,社会上有许多老少恋的现象后面隐藏着太多利益交换的动机,这是事实,但这不该是你们“审判”翁杨的依据吧?按疑罪从无的原则,你们的“审判”难道不是过分粗暴武断了吗?
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怀疑和反对的声音如此洪大?归根到底,这说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里,人们已经不相信有爱情这回事了!这是这个“事件”背后更深刻的本质内容!而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是人的悲哀!
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翁杨二人,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你们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当你们说他们不道德时,没有想过自己的这种猜测首先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的国民的劣根性之一就是泛道德化的无德行为。
人人都是道德老师,却人人往往都是在以己度人,以自己为标准来衡量他人,但却又往往缺少的是对自己的反省,往往是自己一身屎却怪别人臭。
把自己拔高到道德化身的高度,对别人指指点点,固然令人反感,而把别人拔高到道德化身的高度,然后又指斥别人的堕落,则属于蛮横无理和故意捧杀了。
杨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谁的榜样,杨不是大家的道德老师,没有义务垂范于众。至于有人以他为道德典范,那是他们个人的事,与杨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心里的偶像倒了,并因此责怪杨,那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这是一切FANS们都该自己承受的代价。
有人认为杨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不要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使某些人效法他。
这真是笑话!
杨的有德与无德,咱们按下不表,就杨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个身份来讲,他在法律上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其他公民受其精神影响,他有什么责任?何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个人婚姻的价值取向不足以影响社会对婚姻的价值取向,而是相反。翁杨二人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影响整个社会的婚姻观呢?你们夸大其辞了吧?
其实,如果一定要分析他们的影响,也只能得出他们这种影响实在无足轻重的结论。
因为,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利益,无非只是给无数的类似现象多加入了一个事例而已。
如果他们之间存在着纯洁的爱情,作为个例,也远不足以弥补整个社会道德在爱情观上的重大缺失。
如果你一定要强调翁杨对你个人的影响,那也只能怪你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你也不是小孩子,一个成人的理性如此禁不起冲击,除了说明你自己理智的不健全还能说明什么呢?一个成人应该为自己负责,不要拉别人垫背。
有人可能看出了这一点,把矛头转向他们的“反自然”,指责他们违反了基因优化。
这种说法更是可笑之极。
不要说他们不可能有后代,就算是有后代,就凭着一个天才的大脑和一个美貌的容顡,他们的后代也远比某些无聊无德的人更有可能孕育出优秀的后代吧?
我知道,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子嫁给一个82岁的老人是会令不少生红眼病的人受到冲击,感到失落,但这不是翁杨二人的错,是怪你们自己没有本事。说葡萄酸的人应该从自身找问题,何必妒忌和污蔑别人,为人太不厚道了吧?哲学家说过:嫉妒是最无用的一种情感。在此我特意写出这句话,你们共勉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些宽容,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尊重他人,不尊重别人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个起码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社会竟容不下翁杨一对情人,这是我们社会的问题,而不是翁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