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收音机是个有感情的东西!
儿时的记忆里,收音机最初是个被人亲切称之为音匣子的宝贝.别看它其貌不扬方方正正的大块头儿,却总能受到优待,整日里披着一块很好看的绸缎花布,四平八稳的端坐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 特别是冬日年关天冷的季节,人们很少出门.在信息较闭塞的那个年代,所有国家大事、外界声音,包括辞旧迎新的第一问候都是从那方方正正的音匣子里传出来的.寒冬腊月正月元宵全家老少团聚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听广播,如此过新年也算八十年代初广大老百姓过年的一个模式.也许用现在的人的眼光看,当年的音匣子只不过是个会出声的简单木匣子,可是说起它当年的无限风光不亚于今天的电视电脑手机MP4.大概是因为那是那个年代除了手电桶之外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的缘故吧.
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眼球包括迷恋了多年收音机的耳朵,统统被之抢了去.看春节联欢晚会过年渐成传统, 收音机似乎被打入冷宫,音匣子的风光不复存在.但上了中学的我,因为寄读要住校,没时间也没条件看电视,就买了台带收音机功能的随身听闲暇之时用来解闷. 再后来我去了离家更远的西安上大学,受校园广播的诱惑,整整花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台袖珍型的德生牌收音机。进口的太贵咱买不起,只能买国产的了.还好调频中波效果都不错,深更半夜偶而还能听到德国之声美国之音和英国的BBS.记得西安的学生多学校多是出了名的,西安的广播电台也特别的多,每个电台都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办得也都特别的棒.FM91.3西安音乐台刘志主持的”幸运降落伞”就曾是我们学生族午休课间积极参与的节目.
九七年比尔盖茨的WINDOWS视窗界面成功应用于电脑的操作系统,带来了网络多媒体时代的新契机.那一年我开始步入社会找工作,天天在西安电子市场和雁踏路电脑一条街跑业务.刚开始事事不顺,现实中的情况和当学生时的理想反差很大,心里很是苦闷.还是我那台收音机不离不弃,日夜陪伴我走过了从就业到失业、从下岗到再才上岗的转变过程.成年人的谈话类节目和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已不是电视的专利,广播电台将其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我就是通过生活广播电台“长安夜话”调整好了心态,在经济广播电台“104人才市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到了2000年,联通和移动先后从电信分离出来。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移动手机渐渐普及。自己不再跑IT行业的业务,转行到通信搞工程,开始经常地出差、到全国各地跑。收音机已不能带在身边。无论坐火车还是倒汽车,偶而在奔波的途中听到各地风土新闻,但都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由于03年春全国“非典”影响,我才停止了频繁的出差。那段时间似乎全国到处都封村封社区控制外来人口相互流动,我除了在公司工作用电脑上网就是回到家里听广播。每每睡觉前小小的收音机又被我派上了用场。
现在离开西安身在杭州的我结了婚,老婆也和我一起在外打工。去年和今年两口子都在外过年。老婆又怀了孕,早早的拒绝了电视电脑和手机这些有辐射的高科技,想着给她买个低于40dB的收音机随身解闷,看行不行?
抱着收音机过年,也许这就是今年春节的一大乐子!你们别笑,我都不知道这是落伍了还是进步了,也许还参杂着若干年前自己对音匣子的怀旧成分在里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