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人群,轻快高亢的音乐声在空中飘荡,衣着缤纷绚丽的都市女郎,马路边上林荫道旁,摆满的是商家的摊位。五花八门的宣传单吃的喝的美容的婚纱摄影的如雪片般在人群中飞窜。散发传单的小姐先生们更是殷勤倍至,不要传单还非得塞在你手上,面对脸有愠色的“顾客”还不忘说声“同学同学,看一下嘛看一下嘛”。好一派繁荣的商业气息。您一定以为这是哪条商业街,可如此情景就发生在某大学校园里。
让商家小贩一次次走进大学校园,还美其名曰“XXX商业街大促销”,不知是学校有意如此为之还是商家的精明营销策略使然,但直觉告诉我们,没有学校有关部门的默许,商家是不可能安然在校园大搞商品促销活动的。
诚然,在周末让商家走进校园,既方便了学生免受挤公车窜街巷购物之苦,廉价的商品也让学生钱袋的缩水频率大大降低;之于商家薄利多销,大大缓解其产品积压之眉急;之于学校则可以通过出让摊位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此看来,经济学上的共赢法则在大学校园这块圣土得到最完美演绎。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
学校是求知的圣地。原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伊凡诺维奇·加里宁人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校的则正是这一工程师的载体。在这里,学术可以自由论争,思想可以互相碰撞,社会上的点滴可以得到细致入微的窥测。可以说,学校是社会前进的瞭望所,它高屋建瓴,引领时代思潮。在中国历史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又有哪一个不是率先发起于高校?这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至今犹存。大学,就仿佛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引领时代文化前进的方向。这,才是高校功能之真正所在。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由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相互协调有机运转而成,每一行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分工,不能越俎代庖。作为大学,商业的职能注定与它格格不入。让商业大肆进驻校园,无疑是对大学这一神圣名词的亵渎。
退一步讲,即使商家在校园促销有其所谓的种种理由,那么,它的直接后果又是什么呢?其一,挤占、浪费教育资源。道路两旁的林荫道、小广场、绿草坪完全属于教育资源,它们是用来供学生放松身心、审美与思考之用的。再者,喧哗嘈杂的校道,鄙俗低级的音乐是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学习圣地理应安静恬然,优雅闲适,如此喧闹有谁能保证近在咫尺的教室里看书学习的学子们不受影响呢?对正常学习秩序的干扰不可避免。其三,商家走后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人行道上白色垃圾,纸片、传单、塑料袋遍地开花,原本干净简单的校园被这么一折腾已然面目全非。这又是谁之过?倘被外校师生目睹或被社会人士看到,被损害的又该是谁的形象?
不可否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换句话说,商业代表的是一个沾满金钱铜臭味的世俗文化,而学校所代表的是一种高雅、充满智慧与思想的上层文化。这两者,后者指导、影响、改造前者,没有正确的上层文化的引导,世俗文化的发展必然会背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中心。让商家进校商业进校,唯一能说明的是上层文化向世俗文化屈服低头,折射的是学术研讨文化氛围的缺失与匮乏。长此以往,后果不可估量。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高雅文化已不再纯清而充满铜臭与媚俗时,岂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悲哀?
与细处讲,校内商家促销,对某些学生会可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伤害,使他们心理上过早地接近社会,变得浮躁,轻视学习而将精力放在搞诸如做兼职搞推销方面,因为现实的经济利益是诱人的。对一些禁不住商品诱惑的学生而言,会误导其盲目消费,而这与大学生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不相称的。
无论从大处讲还是从小处讲,从长远讲还是从眼前讲,权衡利弊,综合考量,商业进校商家促销进校,之于学校,弊远大于利,真正赢的只有商家。
大学校园不是商业街,否则只会肥了商家损了学校,受伤的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