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第十四节 有感80后
 
第十四节 有感80后
  文 / 小哲妮妮
 第十四节  有感80后
                      
不知何时起,80后文学形成了一股旋风,席卷了文坛,也深深地影响了8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批少男少女。(此处应该交代一下什么叫“80后”)然而,这股旋风愈是猛烈,愈是引起了我的反思和感想。

    我本人也是在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于是不可避免的亲受了这一潮流的冲击。我也曾经对80后的一些作家的文字产生过强烈的共鸣,例如郭敬明的(作品名),张悦然的(作品名)等等。当时,我是从心里爱上他们的作品的。估计很多喜欢他们作品的人应该有类似的感觉,就仿佛他们的作品是一块磁石,能把你的心吸去,并不时产生共振。然而,随着我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大,蓦然回首,就很不赞同80后对于文学的理解。

80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文学是否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倾吐和宣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了解的就是文学到底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个怎样的高度和地位。 我个人认为,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站在一个无高度的至高点上,无地位的绝对地位上。无高度和无地位是说文学的平凡性,因为文学的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现情感、发泄情感的一个低姿态(?)的产物。然而另一方面,可曾记得在文坛上名垂千古的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尖刺破了一块又一块黑暗的幕布,揭露了一个又一个的丑恶阴谋,指明了一条又一条的时代之路,给人们带来了一捧又一捧的希望之火……这正是文学至高点和绝对地位的高姿态体现,它是人类的希望之光,是唤醒人类灵魂的钟鸣!虽然但凡作家就不能避免去倾吐个人感情,发表主观认识,但就之前这点来说,文学就不该仅局限在倾吐和发泄感情这一层面上。

正因为文学是具有着更崇高的意义和使命的。因此,80后的文学作品令很多人感到浅薄甚至愤怒。

  不能否认的是,80后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绝大部分的10岁到20岁之间的青少年。譬如,我所就读的初中的班级里,周围学生课间或课上在书桌下看的书清一色皆是80后的文学作品,其中以郭敬明的作品居多,更有甚者,若某人说了郭敬明一句不是,一群女生就会群起围之骂之,令人望而生畏……此外,班级上同学的作文的文风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抒发个人感情的,伤感的,晦涩的类型(其实当时我写的东西也无法脱离出这种风格……)。若再上到哪个BBS里,这种风格的文章更是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有些人的文章我甚至觉得写的不亚于80后的作家。这种现象我不认为是好的,因为它不仅会使青少年丧失创造能力,更会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一些极端的变化,从而对他们的人生,对文学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些不良影响。暂且不提80后的文学作品愈发纵容了当代青少年的忧郁情绪,单是当代文学写作因受到80后的影响而越发倾向于低龄化和拜金化就足够令文坛头疼的了!而我对这种现象亦感到万般气愤而无奈。上文提到过,文学的使命是崇高的,如今这种风气实在是既影响不好又辱没文学价值的。
我相信很多文坛的前辈都是带着这种心情去批评80后的,然而不得不说,只去一味地批判这不良影响也是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的。我们知道,历代的年轻人都是热情而偏激,自大而奔放的,如果不先去了解他们,批判也只是肤浅而无用的。我想作为80年代后期出生的我们正是站在这场旋风的中心的一代,因此也是最能清楚地看到为何80后影响如此之大其背后的根本原因的。那么必须说明的问题是——我所谓的“80后”都是狭义上的80后,亦是说,无论是80后的作家还是读者,主要都是针对城市中——那一组特定的人群的。而事实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人群主要都是集中在城市里。这对理解80后文学作品之影响为何如此巨大有着最重大的作用。
我想,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都最能够体会到一点,那就是——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过剩的时代。因着过剩——商品爆炸,物质爆炸,信息爆炸,文化爆炸……一切都在飞速更新,飞速进步,飞速成长。未来将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尤其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里,这种竞争尤见其残酷性。因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的压力可见一斑!而在城市中生活的青少年,所见所闻所学所用所感所想就更为丰富,也因此比起农村孩子的单纯更多了一层复杂性。这就形成了一种当今的社会现象——城市中的青少年在独生子女这一优越的家庭环境下,在纷繁多变的物质和文化冲击下,更多地展现出了一种脆弱,敏感,迷茫的姿态。而80后的作者们也绝大部分是处于这种大致相同的环境和年龄段中的,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以唯美的方式倾吐了这种忧郁,迷茫,伤感的情绪。也因此,唤起了同样出生在80年代后期,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少年的共鸣。至少回顾过去,我在喜爱这类作品时,正处于这种不稳定的时期内。
其次,上文提到过的文学写作愈发倾向于低龄化和拜金化的问题其实正体现了一种社会现象——物质社会的竞争激烈,人人都为赚钱养家为生存无忧而疲于奔命,这自然影响到了当代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怎能不去拜金?! 

我希望那些批判80后风气的人们在批判的同时可以好好地反思一下,隐藏在80后现象下的是当代中国的一大堆严峻的社会问题——怎样培养当代的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巨大压力?怎样令他们去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竖立起良好的道德观……让孩子过早就承受这一切是不公平的,但又怎能去给予他们公平呢? 80后之风值得批判,但却更值得去解读与深思。

不过至此,我还是要对80后的作家们提出一些意见。80后的文学作品给文坛及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当然不是你们的本意,而你们也一定认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我要说的是,当一个人被冠以作家的称谓时,其就会自然而然地负有了一种责任,那是一个作家对广大读者的责任——不是为自己讲述个人经历,也不是向读者倾吐个人感受,而是去为全人类创造一种价值,一种能渗透人性,反思人性的价值。而这正是文学真正的伟大之处。这还有待于你们,我们这些现在或曾经的读者,去随着成长逐步体会。

最后纵观今日80后之种种,不禁发现其无不显示出一种泡沫盛世的迹象。从他们至今为止的作品中,我明显感受到了过多的个人情感,而极少看到有深度的内容,这其实正是当今年轻人不谙世事的体现。而伴随着80后作家步入成年和成熟,他们终会步入社会和世界,接触到刺目的现实,见识到天地的广阔,从而逐渐走进人生的深部和文学的内部。而那时,就正是80后青春而忧郁的旋风平息之时,亦正是文学被注入真正的新鲜血液之时。
2006/7/30 19:27:33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59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