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和喜剧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然而本质却是一样的。喜剧通过乐的元素揭示悲剧性,悲剧通过悲的元素揭示悲剧性。
一个人头顶的乌云,鸟儿轻易就可拨开。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男人的一夜。客体和主体间虽然密切相关,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非理智导致的错误是被谅解的,最令人无法宽恕的是由仇恨的理智和其清晰的逻辑导致的错误。这是最为聪明和卑鄙的错误。
了解和感知是两回事。人没有感受到的了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以这种方式接纳外物和思考世界。
人愿意将自私自利视为卑鄙下流的德行的作为,而把自由和自我视为一种追求和个性,这只是因语言过盛而引发的错觉,大部分人并未看到它们本质的一致,那就是自由就是卸下责任,自我就是不顾他人,它们就是自私和自利。
误以为理性为单纯绝对的理性的人,只是被自己自大的感性情绪误导的傻瓜。理性是由感性产生,为感性服务的准则罢了,如今的分离只是人对其日渐的曲解罢了。
是否成熟只和生活经验的多少有关,却和心智和思想不甚关联。确切地说,精神上是不存在年龄等一切人类所认知和规定的任何具体标准的。
站在道德和良心的角度违背道德和良心,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这复杂脆弱的世界中最为普遍的矛盾。也是带有矛盾本质的人,创造出矛盾的世界里所产生的诸多的必然的矛盾之一。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水火(因为它本身亦是带有矛盾性的),它注定永远对人施行车裂的酷刑,这亦是给予这只能创造不能驾驭的幼稚的孩子——人类的惩罚。
所谓的变态无非是人的本能历经压缩和扭曲后表现出来的形式罢了。
女人在情欲中游走,最后走出去,男人在情欲中游走,最后在其中迷失。女人是自然法则的化身,男人是动物情欲的产物。女人拥有生命的力量,男人拥有毁灭倾向。
记忆在科学的角度上就是为了遗忘。在记忆和遗忘的边缘,我们得以生存。所以,它们其实是一回事。记住和遗忘都不会影响什么。
女人脆弱而绝望是因大自然赐予其的悲天悯人,坚强而不愿放弃是因大自然给予其的创造生命的神力。因此她们往往在哭哭啼啼中重新站起来,因为那神力赐予的希望之光总能透过泪水闪烁不息,而男人往往在坚强的壁垒中彻底进行自我毁灭。
关联性是神奇而悲哀的。神奇在于它可以跨越人的观念和理性衔接或历史或人,或事或物,悲哀在于它的连接只能在抽象的虚像中改变现实,却不能成为现实。关联性连接起灵魂,却无法连接肉体,它力大无穷又脆弱无力。网络即是将这种关联具体化了。
只有人会产生相对意义上的爱情。人将这种本能超脱和形而上化,又穿上虚荣和验证自我价值的外衣,于是它又变世俗了。
战争的场面之所以宏大惨烈,震撼人心只是因为它是由无数的生命,灵魂,爱的尸体堆积起来的,是个人价值集体丧失毁灭的表现!而战争的本质却不如此荡气回肠,它无非是权力者因私欲,虚荣所引起的愚蠢的冲突,它不仅本质卑微,更卑鄙地利用生命作为挡箭牌,这是最为渺小的可耻的行为。那些极端自私的高素养的权力者无非是一些批着人皮的,人工培育的野兽罢了!
人为何要庆祝战争的胜利?是虚荣心得到满足了?可曾想到在战场上变得一文不名的生命,可曾想到那胜利是剥夺了个人价值和权利的代价而来?人常常不能自制地为了愚蠢的事情遗弃真正的价值。清醒一点吧!
如果你觉得生活中没有奇迹,那是因为你根本不想要奇迹,或是奇迹来的时候你也没发现它。
美带有偶然的性质。频繁出现的美只能毁灭美感。美带有惊鸿一瞥的摄人心魄,也因此才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吧?频繁的美无非变成人机械追随和使用的工具。
大量事实证明,爱情的失败往往由于彼此伤害自尊导致,却不是因为情感不合。
人总是先误解爱情,再曲解爱情。
真理都是简单和直白的,无需复杂的天花乱坠来雕饰,这些无非更衬托出其肤浅罢了。最朴实的才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其直接刺入人的心灵深处,而不以花俏来分散人的精力。
人的舌头可以跟情人甜蜜缠绵,就可以化成毒箭去攻击别人。善恶混杂的是人,完全善的是所谓的天使,完全恶的是所谓的魔鬼,都不是人。
我站在悬崖上,四周空洞,没有所去的地方。然后,发现,下面的深渊才是真正的世界,是人类追求的世界,是人类的梦想。然而,它被遗弃在这里,寂寞地抽噎。我决定跳下去,可以把它想象成死,但我发现这里才是永恒,才是心灵的场所。我依然有着人类卑鄙的恐惧情绪,然而,我还是在急速坠落。因为,我不会在放弃这个可怜的孩子了,人类抛弃了的孩子,抛弃了的自己。
团体的力量大。于是一份的愚蠢可以变为巨大的愚蠢,一份的恐惧会变成变相了的恐惧——匹夫之勇。人的根性——人是集体动物。在集体中被遗弃一边对人来说是最为恐怖的孤寂。于是,人在一个团体中经常为了远离这种寂寞而轻易放弃自我,轻易被同化,也最容易在集体中为自己的卑劣加上团体的帽子而变为高尚。
团体,往往变为愚昧和懦弱利用的工具。
怕什么寂寞呢?人类是一个团体,于是一个人不易的成长对于全人类来说更为不容易。100年后,当它成长了,就会为你澄清。若人生来为生存,何谓之人?人只是水潭中的水珠而已,就算无法跃出水潭,跳跃亦已足够。因为人就这种可以在过程中找到真正意义的动物。
联想和幻想的确是最简单,最美丽的思维方式。然而,惯用这种思维方式却经常将人引入误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不能轻易打比方的,因为它太活跃,活跃到常跳出人的机体所不能逾越的限制外,活跃到绝对的形而上。归根究底,人依旧必须也绝对是现实的产物。Image,dream……对于人来说只是协调现实的存在,而非全部。
名誉如同脸皮,人为了这张皮战争的热情往往高于其他因素导致的战争之热情。
人本身就是一种虚荣的动物。不仅被他人的也被自己的,被一切表面迷惑。因为人能看见。就是如此,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人很惯性和懒惰地会以为是真理。这都是动物性本能,无法磨灭的本能。
人创造价值,人毁灭价值。
女人既有天马行空的理想,又和现实生活是忘年之交。因此女人既不放弃希望,也不毁灭希望。我想大概是因为女人是自然之子的缘故。大自然赋予女人的生理结构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女人是生命之源,希望之源,有活力的世界之起点。世界上再也无法找到比母性动物更为神奇的任何生物。
女人不是极端柏拉图,就是极端现实主义。但最终会融合它们于一身,因为自然赋予她们领悟生命真谛的权利,这权力独一无二,只有女性能够享用。
新闻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虚假性,也有百分之一的真实性。前者因为它是人嘴吐出来的,后者因为无风不起浪。
现在,成熟经常跟年龄无关,却和思想深度关系越来越大。人划分得越来越清楚,只是人又走进了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期导致的新的误区。看似符合客观真理,然而如果是相似,哪怕只差毫厘,也不是真理。
人如此热爱表面,为虚名而累,也许是因为它们能被人直观地感受到,从而人就惯性地接受了它。人永恒都在追求一个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真理,从这点就可开出人的这种思维习性。
我们永远处于人类思维的迷宫中,没有入口和出口,无法逾越。我们因此而狭隘,也因此而博大。狭隘于在自己的世界中洋洋得意,过不明白,博大于至少还能创造无数神妙,克服无数本能缺陷。虽然克服需要很长时间,然而终究能选择一条迷宫中最为恰切的路。
人应该用思想来体谅人重视表面的习性。因为这跟生物本能有极大的关系。自然界中讲究择优使后代更为健康美丽。然而,在文明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却不能单纯地如此。若一个人总表现出其过于本能的特性(虽然是必需的),譬如打嗝放屁之类,都是令人反感的。更令拆穿那种穿着人皮的野兽行为,因其不仅体现了本能,还体现了人工的卑鄙低级。
人逐渐将生活变为程序,把程序的重点视为人生的重点,其他随意忽略。然而,人生并非程序,这个世界由一个个灵魂作为本质的支撑,这和机械的程序又怎能相提并论?为了所谓高效率就要放弃做有血有肉的人么?
费尽努力也无法达成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
生活并非艺术,艺术并非生活。然而艺术却来自生活。它来自生活中的人心。它是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瞬间,又是那瞬间中的永恒。
无论音乐的旋律如何变化万千,都有一个固定的节拍来限制。这就是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只要找到它,这最终的规律,一切就都解决了,只是并不容易掌握它。
关键不是热爱,而是坚持。
若你因欲念的膨胀而感到愉快,只是因为你知道必能得到罢了。欲念如泥土,你可以将它塑成幸福,也可塑成仇恨和恶毒,然本质全是一样的。
我是动物,所以我一投身自然就会感到巨大的协调,包容和快感。大自然,宇宙苍穹才是最终真理。
我终于了解为何李白将明朝散发视为一种身心解脱,它真的是。这是一种自由的象征。然而现在的人却为了他人眼中的美而为之,将其又变为了一种束缚。只要有人真在,可以点石成金,也可以黑白颠倒,哪怕看到真理,也用人类的思维排斥,这就是人。
世界复杂了,人疲劳了,然而它也有一个好处,处处充满未知的神秘,这恰恰是人所喜欢的。
一点, 关键是一点,只要集中在这一点上,就会发现无穷的内涵,就会达到无限的精度。这就是乏味揭示的真理。
记住,弹簧的逐渐下降只是为了下一次更高的起跳。
对一个人心灵的攻击远比对肉体的伤害更折磨人,因为心灵是人最深处,最脆弱,最后的防线。
法律,规则是用来限制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然而却不能以次权威地掌控人心并对人心妄加评论。因为一个人的心,灵魂是变化万千的,它们是活生生的,怎能用那些死的东西去束缚和概括?
我喜欢火车,在火车里,在任何车里,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流动中。不去想从哪里出发,不去想何时到达何处,一切都是一场旅行,是美妙的过程,一直前行的过程。只要在行走,就有其意义。因为这是人生,这过程总令我回味无穷。我想车行就是将人生用一种直观的,快速的,充满未知的明显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才吸引人吧?
理智的选择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它不仅建立在个人思维体系的前提下,而且人亦并非理性的产物。例如第六感往往是无比准确的,然而它又哪有什么根据呢?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赋予了生物许多内在的潜能,它亦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是趋势人走向正确的(也就是顺应自然的)的道路。例如人的灵感。人应该相信的是那股力量,我相信它是自然给予人的真理的力量(因为真理是故在的)。
梦是一种联想,它令人具备无中生有的能力,你可以说它虚幻,但不得不承认它的美丽和对人的现实力量之大。它支持人类继续生活。虽然生活不是梦,但人无时无刻不为生活制造梦境。如果觉得生活令你绝望,请想想它的源头。
整个人类世界中包含两个平行的世界:个体的自在世界,与客观存在的世界。在个体的自在世界中,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然后客观世界对其进行衡量。客观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标准。所谓的正误无非是用其衡量出的适合客观世界的正误罢了。然而在个体的自在世界中,一切都合情合理,包括所谓的错误。这两个世界并不矛盾,只是意见相左罢了。既然如此,真理又为何绝对是真理呢?真理是相对的,因此不存在真理这个绝对意义的存在。真理也未必一定是客观的,因为客观的未必是真理。
好的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往往不会美好。
钢琴涌动人的心潮,小提琴煽动人的感情,大提琴触动人的深心之弦。
活着为了追寻。它始终是一个过程,人类永恒的过程。
记忆力越来越差,不知道是对事情过于不在意,还是过于专注?
人是矛盾的,所以一个人怎样都不矛盾。
评论家大多都是些毫无能力,通过践踏别人的努力来引起人们注意的人。
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它是故在的事实。真理不是用来判断的,而是用来寻找的。
历史犹如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不同的人会为各自所支持的观点找出无数不完全证明。正如拿破仑所说,历史无非是意见一致的寓言故事罢了。留给我们的只有真实的幻像,事实和真理这种东西只被苍穹所拥有,因为他们不会有人类那复杂的思维和各种私心。
虽然人的感受和认知并不能改变客观世界中的种种,然而却可以改变自在世界中的一切。这真的是一场奇迹。
世间的各种事情都是相通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将它们连接起来。
人生本身就是迷宫。我们无非是从一个出口走向另一个入口。
我们要做的是选择环境,而不是让它选择我们。我们要做的是反省自己,而不是怪罪外物。人是一种自主的动物,把责任推给外物,只是逃避自己逃避真理罢了。
寻找的终极答案是寻找。
有些问题的确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人的力量无法驾驭它。
人可以让自己也飞上天空,却无法叫自己飞出平坦的人类思维。
人意识到的未必是真理,人的主观世界并非客观世界。然而人的意识主宰一切。
苦难孕育成长,悲剧孕育力量。
人是解开自己疑团的钥匙,因此人总也无法亲自打开自己。个体本身对于个体充满了这种未知,因此人是如此脆弱,必须依靠外物确认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人类是无法选择环境的。因为当人能够选择环境的时候,人本身已经被之前人无法选择的那个环境所绝对的影响并成为现在所能够选择环境的人,也就是说,人日后一切的可选择与不可选择全部都是受人无法选择的环境所影响和驱使的。你的选择自由只是一种相对的自由,一种受限制的自由,一种趋势化的自由,而将你的选择自由限制的就是之前,也是你永远无法选择的那个环境。
因此人类无法选择历史,虽然没有人就没有历史,然而历史却无非是人类及人类生活中一个个的偶然组成的壮丽史诗罢了,人并未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历史。虽然偶然的结果上也许有一个必然的质因,但此种必然乃是一种类似真理性的绝对客观的存在(或也可以成为绝对的虚无),它是整个人类,社会,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基本。人无法意识到它,只能追寻它,这也是哲学所追寻的根本也是最终答案。
不过,追寻的终极答案只是追寻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这绝对的真理也是绝对的虚无,人这种肉体实体存在和精神实体存在的双重实体存在是无法找到的。
群众凸现个体,群众埋没个体。
群众可以把你捧的多高,就可以把你摔得多狠。
因为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后天色盲,从此也可看出大气层已被破坏的多么厉害!
若善良有所保留,哪还是善良?善良是相对的,所以没有善良。一半的真理还是悖论。
半个好人比一个恶人更可恶。
人的意识形态和固有观念主宰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是个体主观世界罢了。
粗俗简单又如何?把人生的种种复杂化作粗俗简单的言语总比让它更繁琐好。
80后的文学作品充斥着悲观,忧郁和纸醉金迷,总是围着自己绕不出来,除了发牢骚,还有努力改变这一件事可做。
信任和故在事实的意义是很不同的,前者夹杂太多主观,而后者是完全客观。
梦想实现与得到幸福怎么会一样呢……前者是现实,后者才是梦想啊!
一味的执著会失去执著的意义,剩下的只是无用的习性罢了。
为了物质的分歧而无视精神的呼喊是愚蠢的,但却是万分无奈的。因为那也是被物质环境所绝对化的人性导致的。人性本身就不是单纯和绝对的,那么又何来所谓的丑恶呢?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如同肉欲和精神的关系,原本就是相依存的,到最后,已然无法分清它们。
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阶段。在最有活力的时刻,物质和人性总是互相吸引,人的欲望总是不断的膨胀,人和人性是一体的,又何来反抗呢?请接受这必然的无奈,静待衰老的时刻到来,因为那时,脱去了欲望外衣的你,才能真正听到精神的歌唱。
人性的随波逐流是一种无奈的必然。因为人性和本能是一个连体婴,生存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本能。在生存面前,受到本能驱使的人性怎么会受精神和信念的束缚呢?哪怕丧失了信念,也希望让生存更加轻松一些吧?人性的确是自我和诚实的,和本能一样。(不是自私的,自私带有感情色彩吧?人性的自我是必然的。)
人不是渴望幸福么?可为什么幸福总是又从指缝溜走呢?我现在终于知道,人在潜意识里,原来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人就是这么不自量力,这么贪婪无度,这么不容易满足啊!但与其指责自己的不自量力,不如想一想,人,到底多了解自己呢,得多了解自己才能量力呢?双手触摸的尽是虚无,人对自己是这么迷惘,所以才滋生出那么多的愿望,所以才贪婪,所以才不满足,我们是追求幸福的,想珍惜幸福的,却总担心会有比现在的幸福更适合做幸福的,于是像穿上了着魔的舞鞋一样,不停得转下去……世间的事没有比较就没有结论,所以,当我们失去一切时,才发现了它。后悔么,可只有这个时刻才能真正了解幸福的含义啊。
幸福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只存在于人的理想世界中。
此时的乏味瞬间是将来追忆的幸福,而幸福永远在别处,那到底什么是幸福?就算再怎么强求,也不能指望现实世界给你任何答复,因为那是只存在于你心中那个世界的词汇。
一次观念的分歧可以让朋友间过往的欢乐烟消云散,一次自尊的碰撞可以让情人过往的甜蜜瞬间殆尽。但是又有何办法?人的本性使然。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追寻一个绝对的真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定理,人的这种化繁为简,把局部视为整体的习性早已植入人性,结合群体,成为观念。可以选择环境的人早已被你不能选择的那个环境所绝对化了,人已然是那种观念的产物了。因此才使得人将局部的必然矛盾惯性地视为整体矛盾。然而,看清楚一点吧,这世界所以平衡,就是因为矛盾的均衡,人既是矛盾的,才不矛盾啊!王尔德见地超群,却是同性恋;培根思想卓越,却贪污钱财。口齿伶俐的辩论者就不能长着一副难看的牙齿么?抛开阻挡你的观念,去看看本质吧!不要因为白纸上的一个污点,就误以为白纸不是白纸。
为何学术辩论之激烈可导致个人关系的破裂?就是因为人那种把局部视为整体的一种本能的惰性,它让人狭隘了。其次,人是一种本性自我的生物,分歧之争使人觉得受到了伤害而侵犯,于是就本能的反击而保护自己。/
我不很欣赏郭敬明的写作风格,但我也不认为他书上的雷同是其有意去剽窃的。他和我一样,都是一个孩子,一个聪敏的孩子,一个能够迅速模仿精准的孩子。这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膨胀冲撞的年代和世界,早把人创造的心挤压到无处容身,脑中无数的眼睛,已然令人无法分清哪个属于创造,人对自己如此迷惘,人本身又如此深邃,无法叫人摸清!既然如此,又何必责怪他们必然而无奈的模仿呢?与其责怪他们,莫不如责怪因人的私欲而变成这样的这个可怜的世界吧!
人常常为了所谓的信念和立场而丢弃自己的真心。这只是人为自己的私欲和自我找的借口罢了,当人衰老的时候,再也没有精力膨胀私欲,就会自动放弃或逃避它们就是证明。它们其实只是一层外衣,满足少年虚荣的光鲜外衣,难道你的真心和感情不才是作为一个人真正的信念和立场么?
人因为脆弱而倚赖外物,却被自己无限制造出的外物控制。因为它的牵绊,人变得不是太不理智就是太过理智。一个人不是为了外物忽略内心,就是为了外物失去了内心。等待吧,等到人不再这么精力旺盛时,自然就会放手……
若不是出自真心的丢弃,那你就还未丢掉它。
若有什么在冲突你的精神,索性顺其自然,因为所以冲突是因为你的动摇,因为无论如何,它总会自行得出答案,到时的为时已晚却是必然。若没做完一道题,就不会真正了解它的意义。
在这个精神过剩的世界里,人总想将精神和本能分开,这是不可能的,这又是一个观念错误。因为精神和本能是一对长着两个头,一个身子的连体婴。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是不能轻易打比方的。”我想,大概因为比喻会太过容易的掌握人生,就如同刹车太过灵活的车子,最终会失控。比喻的过度灵活常使人走向误区。
思考可以让人心情平静,它不仅给了暴动的情绪一个缓冲,也给了它一个抚慰。
人本来就无法洞悉自己,现在更无法洞悉这世界和自己了。
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理解和掌握世界,语言,意象,比喻……并且不同的方法或灵活的结合总会使理解的层次各有不同,然而,一切的一切只能证明人无法洞察和掌握真正的自己。
哪怕比喻会把我的人生推向深渊,只要看到一次,因为比喻而豁然开朗的人的微笑,我就会感到很欣慰。
人把文学和诗篇都看的过于神圣了。事实上,它们只是人的一种消极情绪的产物。文学家和诗人是一些游离在现实边缘的人,它们构造起自己的理想国,极力希望将这理想国变为现实中的国度,亦是希望得到现实认可和鼓励。然而,由于对于理想的过度追捧使得他们往往被现实拒之门外,因此这挫败感使得人创造出了种种美文和诗篇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其中,它将一个个美好的幻象呈现在众人眼前,同时也在不断地攻击和逃避现实,也由此使人们更加欣赏和热爱这些所谓神圣的艺术。因为,人人的生活都在别处,而那美文和诗篇恰恰帮助我们逃避了和开脱了。(愤怒出诗人也是如此的道理。)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这是认为一种人性本善的观点。事实上,舍生取义是无法成为本心,因为人的本心是无所谓善恶或自私无私的,它根本没有所谓人世间的任何概念存在,有的只能是人类基因导致的本能。本心和本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孟子所谓的本心必须是在生存的前提下,成长的过程中受各种环境影响及教育而逐步形成的,亦就是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本心。如是就更不存在人性本善的可能。
若强把本能与本心等同,那么,可以说,人所谓的本心(本能)是恶的,当然若把自私看作恶的话。但自私却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个中性的,不掺杂善恶情感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感知到的是自我,也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和掌握世界的,就是说每个人眼中的客观世界某种角度上就是自己的主观世界。意思即是人完全是也必须是一种自我的动物,因此,人的本心更是一个中性的,不掺杂善恶的本能体。
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也是当人脑中的人所在的世界框架确立起时一种对于本能的不公平的强加。人是不能够把感情强加在无情的事物上的,因为这种赋予并为真的赠给了事物,而依旧是还给了人本身的感情。同时,这种错误的认知,也是一种精神过剩的表现,由于宣扬精神已成为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使人总认为精神是超脱而神圣的,便贬低本能的所谓的低俗并试图分割开二者,最后带来的只能是无休止的懊恼罢了,因为精神和本能原本就是一体,是互相缠绕互相生长的关系。若把一对大脑相连的连体赢分开会有什么后果呢?
阅读得以自广,它可以让人看到理解世界的不同角度,令人心胸广博开阔。争端产生于狭隘。
很多人都是很狭隘的,认为辩论是一种争吵或把辩论当成争吵。事实上,因为个人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各有不同,发生分歧是非常自然的,辩论可以让彼此的认识层次提高,更可以加深广度和深度。那么至于一定要夺回什么所谓的立场,我看就罢了,因为从各种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不错的,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而是为了继续辩论,继续追寻答案(虽然未必能找到)罢了。
音乐能激发人很多灵感的原因大概是它使人的大脑中沉睡的一些部分苏醒的缘故吧?
这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人被各种表象迷惑纠缠,已无暇去顾及本质。而且,人这种重视表面的习惯也和人类追求简易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哲学意义上,人都在追求一个最终的真理和答案,并一直在努力)。注重表象又是一个观念错误。
1000个人了解你,不如一个人了解你。
那1000个朋友,不如你的这一个朋友。
就算再寂寞,也只想要一个你做朋友。
这是一个表象的世界,懦弱往往被视作善良,执著往往被看成作恶。
若没有了十字架,信仰也即丢失了么?若果真虔诚信仰,又何必在乎外物?请记住,你所信仰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宗教,而是你的信念和心灵。是心坚韧,才有信仰。若想真正悟道,必遗弃那些信仰的枷锁。
我还是惯性地把人看得太过神圣,还是惯性地把精神看得太过高尚。人只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罢了……
虽然懂得那些道理,但是真正去做到它很难。哪怕是感同身受也和真正感受很大不同。
做任何事情,不仅要让大脑记得,还要让身体也记得。
决定了,从此时此刻起,要尽力去寻找,直到找到真正适合我做的事情为止。
人所感知到的未必是真实,抑或是,那不是适合人类精神的真实。
障碍也因为意识形态各不相同的人而不同,它是相对的,抽象的,是人类定义的。
人类总被自己所下的定义的种种迷惑,因为人是制造者。
肉体是精神的支柱。
文字游戏往往令人是非颠倒。
这就是语言和真理的矛盾。
事物,人心都有一定的趋向性,而此种趋向性取决于相同的环境对所有人的相同的那部分影响。
思虑重重不如果断决定,因为有时,思虑只是多余的牵绊。
明了决定不如兜兜圈子,因为有时,结果不能带来真正的收获。
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所谓的奇迹。
奇迹是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世界中的必然。
若信念能被杂念左右,信念又怎能叫信念?这世界的人真该看清楚一点。为了浮表放弃了内涵和本质的人,真是卑微而可怜!
人在竞争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个人价值。这正是人类永恒追求的。
所谓的心慈手软无非令对方的灵魂堕落罢了,只有竞争才能拯救和激励人的灵魂,从而找到个人价值,找到生命源力。
真正的竞争不是互相残杀,而是灵魂之间的强力吸引和剧烈撞击。
然而,过分的机械化竞争却使人对价值不知所谓。
一切道理都可以想通,但就是无法抑制痛苦。
主观总在客观之上,因为人类的客观正是主观的产物。
虚荣会让人丢弃爱情,友情甚至信念。
爱情是原欲的产物,可以升华它却不可使它脱胎换骨。
如同涂上面粉的乌鸦始终都不会成为鸽子。
后悔是站在结果上的,因此,人无法不后悔,不到最后一步,就无法洞悉过程。
站在出生这个起点上,是无法体味死亡线的意义的。
从死亡的绝对性这个角度上来看,永恒是存在的。
因此,作为人,为了生存,我可以自欺欺人,相信永恒。
我并不能随心所欲的重新开始,因为别人并不愿意放手。我亲自建立了互动的联系,就不能一厢情愿的摧毁之。当你在建立关联性时,关联早已是世界的仆人,而非你的。
绝对未必不好。因那必然性的,无法划分的善恶会让人丧失立场和尺度,对于一向自我的人类,这是最为恐惧的事,因为这如同丧失了存在价值和位置。
也许绝对是错的,但毕竟是相对的错误,很多事,正确的路并不能通向终点。
无法逃避,就去面对,因为越想抹消越是记忆深刻。
只是,有些阴影并不能伴随面对而消逝,没有阴影的人生哪有真正的光芒,没有痛苦的记忆又怎能尝到记忆的甜蜜?那就请带着这阴影,让它督促你脚踏实地走下去,直到终点,直到迎接永恒,直到迎接真理。
关键不是推倒什么,而是重建什么。追逐着前人的影子是永远不会超越的,更不会了解到个中真谛。
人总是爱上自己的幻想。
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尺度和情感去衡量他人及世界,评断善恶美丑。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却是可以意识的。因为,人恰恰忽略了世界的关联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无论什么都是互相而对立的,正误全部都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
战争中那种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灵魂,竞争中那种凝聚坚决信念的拼搏的灵魂总能轻易感动我。人的本性就是这么好斗,人的精神力量也就是那么强大。
或许旁观者清,然只有处于事物中心才能体悟到真正的内在本质。
万物都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原因。它如同一个星系的中心,始终吸引着其它星球,它是决定并引出全部的联系和问题的。
千变万化的事物皆有一个不变的,最单纯的根本。
事物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变化都因为此根本质因而具有规律性。若想破解问题,就要去破解其根本。然大部分时间,仍需不知其所以然,因有时破解亦是破坏,破坏了根基,就等同破坏了万物之秩序,规律及平衡。
根本原因引出一切问题,关联和规律。所谓的“有时没有为什么”,只是我们无法意识或寻到它罢了。
万事都有其大限。然而,其内在犹如人类的思想是永无止境的。亦是,到达一个极限时,就会有崩溃的迹象,然若一旦坚持过那一瞬,就会迈入一个全新的,更高层的境界。这就是极限为何总需人挑战的原因,它促进的不仅是进步,更是超越。
模仿如同复制,是不会超越的。只有在其基础上创新,才能够超越。
追求完美最后就是破坏完美,面面俱到最后就是面面无到。
因为所能得到的无非是表皮而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内在又怎能真的收获它?
真品和冒牌货看上去的确很相似,然而冒牌货就是冒牌货,一旦发现其内在差别,就是足以令其致命的。这就是模仿不能够超越的本质原因。模仿跟原创就有如冒牌货跟真品,哪怕它再巧夺天工也无法企及真品。再神似的模仿也无法达到原创的境界,因模仿是用肢体感受的,而原创是用心感受的。
凭借人的强大意志,是可以挑战任何事物或他人的。然而,却很难去挑战自己,因为自身是对他人的施与者而非对自身的承受者。然若一旦将自己也放在敌人的位置,并去挑战它,就必定会得到空前的超越。因此,俗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也是自己的敌人。
藏在哪里的钥匙最难找呢?
是挂在自己身上的。
输赢的确是衡量自身努力程度的尺码,也是证明努力意义的有利论据,然而,输赢中有太多杂质混淆,过分拘泥于输赢就往往忘却了努力的意义。努力因为热爱,不论输赢与否,热爱的魂和心都是不会也不该被影响和改变的。只要热爱,只要努力,输赢与否在你我的眼中还算什么呢?
追求赢是源于热爱,若只去苛求胜败,就逐渐失却了原力,那么输赢无非是一幅失去意义的空架,有何意义?!求胜是热爱的表现之一,却远远不是全部啊。
胜利也罢,失败也罢,只要衷心的热爱,它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归根结底是无法忍受寂寞的动物。动物本身就代表一个整体,互相联系依存的整体。人是无法依靠自己存活于世的。所有的动物都如此。因此,是不是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当人有了保护什么的(往往不是自己)心情时往往能释放出惊人的潜能?也许,人的这种能力注定是不能够被挖掘出的,因为它有更大的用处和意义。
人因软弱,所以依赖客体。人因有情,所以保护客体。
人因软弱所以如此坚强。
就因为肉体这个容器是如此羸弱渺小,人的精神力才能够如此强不可摧。
极限只是一个相对范围内的意义。从整体来讲,它无非是用来超越的一个强力跳板而已。所谓的极致只是一个境界的末路,因此迷离幻美,然若一旦跨过极致,等待人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境界。
竞争不是因自私,而是自主。是两个势均力敌的灵魂互相吸引,而产生的剧烈碰撞和摩擦。
竞争不是战争,不是为了互相打击,而是为了互相超越。
竞争可以让原本短浅的目光变得宽广,可以让原本软弱的灵魂变得强大,可以让穷途末路变为超越极限。竞争可以让人格不断升级,境界不断深远。
极限是一把双刃剑。极限即是濒临毁灭,然若一旦以精神力超越它,将会爆发出空前的力量,那是因为此时的人已然进入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此说,人的潜能只有在被以类似死亡的威胁逼迫时才会爆发出来。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其实那种超越极限爆发出的巨大精神力恰恰是人对生存的本能渴求,人本能的自我保护,人在迫切地想要保护什么时候往往能够超越极限。)
极限是两个世界共同的边界,在极限时才能看到另一个世界。
超越极限的那一刹那是真正和唯一超越极限的时刻,此时的人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人类的思维往往是束缚潜能的),脑海中的世界和自我全部崩溃,只有超越的快感,只有本能的享受。跨入新境界无非是旁观者不能感同身受的看法罢了。无意识无自我的时刻才是真正超越极限的时刻。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一切,心中所感到的一切都是人类所认知的世界内的东西。亦是说,人所认知感知的事物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因此,人对世界和其内的事物之评断无非是仅仅是人类意识的评断罢了,本身就是非客观的,或者说不是绝对客观的。譬如,不同的人对待同样的事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心态。
能够绝对的无非是全人类主观世界(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事物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