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太多的斑斓物质,就不会有心中的充实感受。
眼睛太过灵敏,很容易被幻觉引诱而被牵着鼻子走。那么,此时此刻就该闭上眼睛,因为眼睛是会骗人的,但是你的心却不会,真实的感受却不会,本能的传达也不会。
跟着感觉走,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若感官已经不好使了,就关闭它们,用心去感受。
在人所认知的主观世界中,人心是一个尺度。同样的事情会随着人心态的变化而变得不同。因此,若毁灭美丽,人乐于去毁灭。哪怕,人已然意识到表皮的肤浅,但还是本能地去认同表面,去做一些愚蠢的事情。
A 在革命和改革中,很多卑鄙钻营的小人利用和俘获此时人类动摇,脆弱,绝望的心灵,巧妙地扭曲了人类理想的灵魂,成为它们手中掌权与利的工具,使之成为了一股凶险的洪流,它的外壳与人类的神圣理想无二致,却潜移默化地移出了其下的灵魂和本质,使它变得专制,这股洪流淹没个人价值,为信仰制作牢笼,规定道德价值。而那些背后的小人,就利用这些玩弄历史,操控人心,使世界变为地狱似的牢房。
B 有时,人类也利用了政治去弥补某些缺失,为了治愈自己不惜遗弃立场,价值和真理。
历史是一个叫做“传奇”的程序。很多人随意删改它,并杜撰它。
很多时候,“美好的未来”只是人篡改了历史真相后的虚假真相。这种所谓的完美却是最大的残缺,完美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做的美好的梦,但却远不如真实来的更有重量和意义。若人为了追求完美,而遗弃真实和真理,那这种完美是一个大大的残缺。人类既非机械生存的生物,更非所谓的神明,脚踏实地的是人,人既不能容忍残缺更不能苛求完美,两样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人,而真正的人生恰恰是充满残缺与各种酸甜苦辣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过于繁琐和专业的理论会蒙蔽人的眼睛,使人对理所当然的真理视而不见。
爱情是一时的情绪,一世的本能。它虽是生长在人的肉体里的本能,对象却绝不固定。人往往被热烈的情绪熏昏头脑,做出不成文的约定,把人索在了未来的空洞上。这种决定分明是一个错误,却被带上了神经的帽子,被缠上了道德的枷锁。
道德若变为规则,就成为了制约,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很多神圣的理想却不是真理,使之大众化,更被众人接受,就会丧失其神圣的本质与灵魂。
天使,善等等皆成为了人类公认的美好的标准。然而,一旦是标准,一旦又被人认可,它们就都被模式化了,而人的思维也被模式化了。前者丧失了事物的客观性,后者丧失人类思维的客观性。这就是一种思维专制吧?
但凡是与时间有关的事物,尤其是令人感到时空交错的事物,都会带有一种异样的美感跟吸引力,这是一种美,令人从肉体到灵魂都产生共鸣的美,然而,它的确是错觉。
可以说,错觉造就美。最美的永远是最虚幻的,因为人的想象力总是在不断地美化它。
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会很知足,很幸福。然而人真的只是为了追求幸福而生存么?我觉得,人活着是为了寻找,寻找很多东西,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个人的价值。有时,人为了寻找,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但人乐于接受那考验。若人还是因为被伤害就放弃追求理想,那么人不就又变成了低等生物?
客观,人类所认知和理解的客观,一旦经过人类特有的思维与思维模式,它也就丧失了真正的客观性。真正的客观人了解它的存在,感到它的存在,却因为人类思维的束缚而无法真正理解它。
在哲学这个领域中,人们已经公认宇宙中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和真理。我认为这一条,用于科学领域却更为适合。因为哲学所探讨的内在的,灵魂性的问题,都经过了人类的思维和思想,因此,那个人所认为的客观标准和真理也许只是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一个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只需稍微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得到解决。一个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而概念亦是人定义的,无论如何追求精准,也总是残留着人类的主观认识,或者说,不可能不残留,因此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定义它,简化理论的同时又限制了它,复杂化了它。因此,凡是经人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中,是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存在的。
人不是万物的尺度,只能说是个体主观世界中万物的尺度罢了。
人的语言使人类思想灵活敏捷,也使人类思想大大受到了限制与误导。
很多研究哲学的人,就如同知道外表肤浅,却仍会被它迷惑的那些人一样,明知哲学不只有形而上的意义,却仍在生活中,将它形而上化,遗弃它的思维和理念,用生活中经验性的,不经思考的,带有强烈的社会标准化的观念性的看法去看待和评判很多事物。他们已经自己背叛了哲学理念,因为他们自己就把哲学看的过高了。高不可及的东西是无法让人透彻和真诚的研究的。
神是人类思想异化的产物,研究神其实就是在研究人,而且是研究人类美好的一面,往往没什么用途。
很多记者,它们是一个事实的见证人,然而却不知其为何物,于是编造出了虚假的言论,让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颠倒是非,妄下评论。
上帝和魔鬼是重叠的,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一个存在。因为所谓的上帝既给予人生的权利,又残酷地剥夺其权利。道德也是如此。它们本身或许是人美好的理想产物,却因为时间为其加固了标准的性质,而黯然失色,甚至是人类的束缚和谬误。
不要急于改变,因为将会改变。
现在无法改变的,时间会帮其改变。
适者皆被惯性地认为是正确的,而反之,就被视为最无可恕。是这样么?所谓的真理可并不是人的标准和尺度啊。
我现在格外地喜欢小孩子,那无邪的眼神,脸蛋,气质,言谈。我想,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我已经和正在丧失的东西吧。
我不相信没有背后趋势造成的质因导致的巧合或幸运。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没有绝对因素的偶然的。
选择只有相对的自由,做出选择的,可以选择的,其都随着某种相对因素或趋势而发生变化,选择性亦因此或消失或存在或发展。
选择,也存在于人的心里 ,这是人的世界,就算没有具体的路,人心也可以开辟出一条路。
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于人的世界人的观念中的客观,本身就有着主观的本质。若纯粹的客观破灭个人价值及其意义,那么人还会认为它好么?好坏到底是什么,就是一个探询是否存在客观的问题,现在的人类及人类社会规定的其意义就是其真正意义么,亦或真的存在这种意义么?若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其亦无真正意义了,若没有,人还会以“有终极答案”为目标探询,或许探索才是此问题的终极答案吧?虽无法寻出答案,却维持了一个和谐平衡的世界观,或许这才是一个应有的答案。
不断探索就是一个终极的答案。
和谐与自由总是包含着无尽的意义和想象空间。因为凡是成为具体规定的东西,都丧失了其本质和活性。
物质过剩会令人是非颠倒,精神过剩会让人太过是非。
极致必定是美的,却不是最美的,因为它已被局限至狭隘的地步,成为末路黄花。极端和极致都一种桎梏,最这个字的含义反而最狭隘。
但凡人狂爱的,皆是自己的想象罢了。把一个现实的存在,不断朦胧化,不断美化,从而使自己的欲望因此强烈,于是鞭策人奋斗,于是产生了美。
声音是灵魂的翅膀,只是翅膀只是翅膀,会飞却无法行走,反映了灵魂的热切,因此也没有一切束缚,包括道德,包括真理。
人的欲望表现是一种神经冲动的反映,就像一个根弹簧,被压制到一定的低度,就必须要重新弹起,否则就必毁无疑。
相对是绝对。
玩文字游戏就像在照镜子,同样的东西,它反映出的就是颠倒的。
无意义的事情真的无意义么?我只知道做所谓无意义的事时其实是一个寻找和过度的过程,它就是为了寻找到有意义时得豁然开朗和超越自我。
就这点,它反而才更有意义。
人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连接或被连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连接暗中维系着人类世界这一体系。不知人对很多连接的无意识是幸福还是不幸。我经常陷入这种连接中不能自拔,经常不甘,经常心痛。人为何对相遇或偶遇大加笔墨,我想,就是这种意识到曾经的无意识的喜悦导致的。
连接的断开令人刻骨铭心一样疼痛,却是可以愈合的。而明明连接却无法穿越的绝望感焦躁感,却像是逢雨必范的风湿,总也无法痊愈,时不时的就让你难过那么一阵。
很多所谓的矛盾,其实才是一种平衡。因为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类都属于复杂的多元化的矛盾存在,正是因于此,世界才得以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很多所谓的矛盾,其实并不对立冲突,而是和谐统一。
比如,光与暗是一种对立的矛盾,却又相辅相成,不得分开。
先天赋予的绝对因素恰恰协助后天的不绝对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人这种集矛盾与和谐为一体的生物,真是一种神奇而残酷的存在。
若改变太过困难费时,为何不顺从呢?这种顺从并非随波逐流,而是驾驭这水流。如此,顺从也便成了一种大大的改变。
一半的真理不是真理,一半的善不是善。
而被称为真理的不是真理,被称为善的也不是善。
凡是不能释怀的,凡是被标准化的,皆丧失了其本质。
教育就是要让人那些过度的兽性和本能得以被压制和转化,转化为一种人格和德行,从而使人类社会更为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所谓经典之语句无非是以文字巧妙组合的特点道出些浮表现象罢了,虽大快人心,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更无法有什么针对解决的意义,过度沉迷所谓经典之类,也会令人不思进取。
人喜爱暴力,是因祖先留给人类的兽性基因。
人喜爱武器,却具有了双面的原因。人爱武器,因为它可以助长人的兽性;人爱武器,因为人懦弱令他不得不依赖外在工具助长气势。
人若想创造,必先模仿。
人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达到一个目标或境界,途中必经过各种各样的连接之桥,自己的,他人的……莫要过分宣扬创造性与自我意识吧,在互动中提升人格境界,在广闻上找到革新之路。不会有作家凭空灵感喷涌,不会有和尚仅仅面壁,就会悟道。
历史之是是非非恰如浮云之流动,却没有所谓绝对的事实或善恶之矗立其中。
历史如浩荡的江水,肃穆庄重,荡气回肠,却不代表其源头一定是同等神圣庄重的。引发历史变迁的,往往只是人的本能及欲念爆发罢了。
但凡是本能的,都无法戴上善恶的帽子,就算戴了,也无非是帽子一顶罢了。
道德之标准逐渐变成了稳定人类社会的手段。
佛讲禁,禁却不代表无,若不能达到无,禁之意义何在?标准之类的存在,正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桎梏人类的绊脚石。人常常为此,丧失真正之思考。
也许是长大的我已经被这个世界宣传的教育理念洗脑,被这个世界那些道德观所禁锢,看着那些过于纯净的东西,例如本能之类,却觉得十分肮脏。物极必反,这就是过度文明的后果么?
环境对人起着绝对的影响,哪怕人在可以选择或改变环境时,人也已然被其不能选择或改变时的那个环境所绝对影响了。
人的选择自由从来就是相对的,正如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存在一样。
此次时刻,是忍耐还是爆发?我选择忍耐。只有忍耐,才会更加完善地掌握大局,忍耐之后的爆发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忍耐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手腕。
矛盾的世界,矛盾的人类,才是最和谐稳定,最不矛盾的。
集合矛盾于一体的世界和人类,才是最不矛盾的。
人,人类,人生都无限渺小却又无限广阔,都无限纷繁又无限荒阔。
天地万物中都有一个不变的节奏,抓住这节奏,就是抓住了本质。
声音是人类灵魂的翅膀,带人翱翔,却永远无法企及天之最上,心之最深。
时光的流逝,历史的苍茫,人生的流淌,仅叙述一般就令人感怀无数。
年轻人都是热血的,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所热爱的方向不同。可以说,年轻人是受历史洪流操控的驾驭者。
人之愚蠢在于爱将人类天生的感性之心,悲天悯人都贴上标签,束为标准。物质的社会是由无数感性的人构成的,机械化的分类和标准并不适合人!
自我保护也是一种立场。然而,很多时候立场却是一种极端的错误的存在,它会迷惑人束缚人,创造冲突和对立。不过,却也维系着抽象世界的体系。
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特定的立场。
人原本是驾驭立场的,却逐渐被庞大的立场洪暴所吞噬,覆水难收。而人这种脆弱的动物就逐渐在这巨大的洪流中麻木了,顺从了,极端了,冷血了,愚蠢了……
人不能没有想象力,没有了它就如同没有了存在,创造和发展的空间。没有了想象,一切具象也尽不会产生,更不会有其意义之存在。
一切客观理论都建立在绝对的主观推测上。
主观想象是引导人们走向客观真理的路标,它是一个大方向,一个基础。
概念,标准,观念等等,它们都非常具体精准,可惜内部极端空洞狭隘!从这方面来说,精准未必代表正确。因为这世界内部的蕴意是无穷尽的,标准化反而是束缚它们翅膀的大错误!
为什么要分出阶级?社会是这样的,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人的灵魂是不可能被规定的。所谓的地位,阶级无非过眼浮云,灵魂却总是天马行空的。为了这种所谓的,浮浅的阶级互相敌视互相对立,不是太可笑了么?
历史的潮流往往淹没真理,淹没人心,淹没理智,淹没灵魂。难道任凭它淹没也不肯动用一下脑袋么?!
阶级是为了方便操控历史的幕后人的,并非是为了全人类的。我们若机械盲从,人类和世界就都没有其真正意义了。
人组成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是用阶级就能划分的,不是用阶级就能解释的!
伟大的人之作品是因为它们独具慧心慧目,看到了那条隐藏的路,本质之路,时代之路。因此,仿若有了某种神性的预见力。
人不能只凭理论观念这些僵死的东西认知和理解世界,因为世界的底蕴真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是自由的,热烈的,变幻万千的,用僵死的理论和观念不仅不能体会它们,更会造成一种认知错误。不能忘记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没有什么理论是比这更绝对和丰富的!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划分群体,阶级,国界,无时无刻不在划分不同的界线,因此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冲突。大概人的骨性里是好斗的,这是人生来的兽性,是大自然留下的基因。然而,很多东西都是无界线的,它们是超越界线的!这些东西的灵魂,其背后的人的灵魂并不会因为这些局狭的界线而不去翱翔!不去碰撞!
灵感需要一个媒介才能涌出。
我们说穷人受压迫,然而若穷人立刻到了富人的阶级,那么他们会不会变本加厉地剥削另一批穷人呢?所以,穷人反抗压迫的同时,更要提高的是个人素质。
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热情,无畏,偏激,自大的。
用身世背景评断他人就如同通过一个椅垫就断定主人人品一样可笑。
有时,人有意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隐私,因为这可以满足人类的表现欲,也可以让人理解自己,令自己不似这般孤寂。其实,愈是如此,人愈孤寂,愈不得表现……
人是终生个体孤寂的生物,也必回归孤寂。
有人就是爱把自然法则说的如此悲观消极。
文学具有一种穿透力,能够穿透人们的胸膛,直射入内心深处。
打开内心的窗户远比打开现实的窗户有意义的多。
从古到今,权力皆代表正义、正确和标准,好像一说起权力,就像说起真理一样。
人们总认为但凡是革命便一定是好事。的确,人们的确在这场革命中变化着,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什么灵魂清醒,思想革新,而是在革命的动乱中,在这个社会平衡倾斜的时期,爆发出自己长期被压抑的丑恶本能,更有钻营者利用这特殊时期的特殊机会,到处报复打击他人,却好像英雄一般。革命时期的人性不是扭曲的,恰恰是爆发的!
人性本就善恶各半,只是人之恶性被社会所压抑禁止,因此,每当动乱之时,往往人的恶性就会得到爆发的机会。人们往往愿意说,这是所谓人性的扭曲,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人性深处的所谓恶的爆发。
观念+时间=真理
哪怕是错误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成为自然而然的真理。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小人们利用文字游戏攻击他人的时期。
这就是文字游戏。能公然黑白颠倒,扭曲事实。
文字具有一种灵活的性质,它可以轻松证明真理,更会一不留神就偏离事实和真理的轨道。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每个人都有诸多限制,然而在类似文化大革命的这种动乱的时期,社会平衡遭遇破坏,很多历经多年压抑潜伏的丑恶人性就犹如终于冲破牢笼的猛兽般凶猛而出。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若没有规矩,人类社会只能停留在野蛮时代。
绝对之自由人无力承受。人获得绝对的自由就犹如失去了脚下的重力,而丧失了脚踏实地的意义正犹如丧失了做人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不断地寻找,寻找个人价值与意义,而如此就必须承以上一次寻找所得的意义,这种意义逐渐转变了人甘心承担的责任,而此责任不仅是为了下一次的寻找,且其沉重感恰恰令人充分地感受到了自我。然人若一旦丧失了这些必要的负担和这必要的关联性,轻飘飘的游弋于天空中,就等同于失去了自我感受及自我定位,不知所为。这就是失去了个人价值及意义的表现,人活与没活无异!
寻找是一个连环锁,每环都紧密相扣,承上启下,不可断任何一环。
每一次的写作都犹如给自己做一场不负责任的手术——粗鲁地,明晃晃地剖开自己的皮肉,碰触那些受伤的内脏,却任凭鲜血喷流,不去阻止,也无力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自己去疼痛,眼睁睁让别人目睹这疼痛。
一开始,人们写作是为了发泄心中的各种情绪,而后来才猛然发现,发泄的同时亦是又一次地品味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写作是自揭伤疤,但又不能不去揭,因为那伤疤后的灵魂就犹如闪耀的太阳,是不能也不可能总被乌云遮蔽的。
人纵然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还是要去追求它!因为这世界上就是有人为了满足自己挥霍享乐的自由而去专制去独裁,这种专制和独裁剥夺了大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和意义,阻挡了人类灵魂的发展和共鸣,阻挡了人类社会的反战和进步!所以,反对它们的口号变成了追求自由这目标!
绝对的自由是消灭平衡和谐,独裁专制却是破坏平衡和谐。
抹灭个人价值的人只会去瞻仰,却不会追求,而破坏个人价值的人是一定会去反抗和打击的!
人类既不是魔鬼也不是神明,只是很平凡的生物。人类既脆弱又顽强,既渺小又伟大,既愚蠢又智慧……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在最绝望的环境下人类还是能点燃希望之火,顽强地生存下去。
不要以为所谓的希望之火是多神圣的东西,其实它只是人类对于活的强烈欲望,在逆境中的心理安慰而已。不过,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是一样的,所谓的神圣不神圣只是相对的概念,一切令人类创造出奇迹的所谓伟大精神皆是出自于这种人类最本能最普通的欲望和感情。
力大无比的大象反而没有一颗破石而出的柔弱小草更令人叹服。
冲破逆境就是超越,就是人类精神境界的升华。
虚幻的情节更有助于作家去倾吐真情。
人是一种脆弱的,不能不脆弱的动物。这样的人类是无法单独生存于世上的,因此,我们的祖先以群居的方式共同努力生存。而此种基因一代又一代地被遗传到了我们的身体里,因此人类表现出了群体性和依赖性。作家恰恰是依赖虚幻这一外界条件,获取安全感,然后才能放心地倾倒感情。
人类是脆弱的,人类是孤寂的,人类是无法独自生存的。因此,人类总是爱依赖于很多具体的外物,久而久之,它们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支柱,屹然矗立于人心中,这些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乃至生命支柱。若一旦这些支柱倒塌,很难想象,人还会怎样地过活?然而,人又是充满生存欲望的生物,哪怕这些支柱全部倒塌,亦能够用人类独具的自我疗法去创造新的精神支柱,找到新的理由过活。
语言常常不能传达出事物的本质,语言是片面的。然而它却能够向我们传达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正是这件事物的内含,如此语言又是博大的。
人们是无法单通过语言进行真正透彻地交流的。然而却可以用具体的语言去传达一种意境。
有时,传递片面或真实都没有传达一种意境更好。因为意境留了一个给人们想象,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这就是所谓朦胧美之好处。要知道,一切具体之理论皆来自人们的想象。主观想象是客观理论的路标。
情绪也需要一个支点才能被带动起来。
单透过一件事情或一个行为是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却可以定义人类的感情和情绪。
很多人试图在动乱时期随心所欲,释放仇恨,击破规则。然而却发现力不从心,因为社会长期以来的和谐氛围已牢不可破,而人们胸怀的温暖人性也永远无法被驱散……
人类的行为都有一种趋向性的欲望。这就是为何有一便有二。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却可能被他人视为高尚行为。
人与人之间绝对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人类天生尚武,热爱暴力。因此周边的一切都可以变为攻击的武器,包括文化,而捏住这能渗透人类灵魂的东西更等于打垮了人的心理防线——这一条最重要最隐秘的防线。然而,文化毕竟不是武器,哪怕再厉害的武器都无法比拟于人类灵魂的强大,那些利用文化去攻击他人的人最后反而会被这股精神洪流所吞噬,永不能出头,毕竟,文化因个体差异而具有一种顽固的特性,它可是记仇的。
文化是从人的脑中诞生出来的,因此具备了很多人的特性。它具有一种平凡的神性,这种特点也恰恰可用来概括人的特性。
事物本身并没有是非善恶或特定意义,为它添加上这些主观或主观性客观色彩的皆是人。人心是人类世界的尺度,却不是具备绝对客观性的外在世界的尺度。
是的,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既偏激又热情,既狂妄又活泼的。然而,作为一个身处于当今这个人类的精神领域发达到近乎过剩的时代,我们是即使不能理解过往历史的沧桑苦难,也不能去轻视它甚至诬蔑它。因为世间一切皆有因果,没有当年之因,就没有今天其果。我们的生存权利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这样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轻视过去蔑视历史?!
历史是全人类编写的真实神话。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真实有多残酷,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虚假有多美丽。历史就犹如一颗颗的人心,柔弱到没有信仰真实的立场却又尖利到可以刺穿黑暗的心脏,寻道一条时代之路。
标准的死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利用死板去克制人们心中的丑恶欲望,维系社会平衡,一方面它又成为了权力者手中的工具,去制造不公平的世事。
为什么不论是现在还是历史上,这世界上的诬陷之词虚伪之语却反而为人们所轻信,很少被推翻呢?这是因为虚假的东西不似事实真相那般简单直接,因此必须用天花乱坠的词汇组合出一个又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假“真相”,而语言虽只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法,却受人广泛使用,已成为了人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因此人们更倾向甚至乐于去接受那些虚伪的言论,更惯性地乐于去接受这种直接提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东西,因此皆蒙蔽了双目,懒惰了双脚而不去寻找那混乱而虚假的言论后边的真实。
个体都有会带有一种必然的独占欲。所谓爱情不能够分享,其实并不是什么很神圣的追求,恰恰是人类独占欲的体现,而人类在爱情方面的独占欲往往表现的更为强烈。那是因为爱情是从人类的原欲中衍生并升华而来的,而原欲是任何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在本能面前,任何动物都是自私的,因为本能往往跟生命紧密相联。譬如动物间为食相残,贫穷地区的人为滴水而你死我活……因此,人类不能容忍对于爱情的分享,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何有诸多为情而死的诸多痴情男女。
此外,为情而死的大多是痴情女子。为什么呢?我认为女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人的性格,女人可以生育的天赋令女人更接近大自然的本质。因此女人常是既现实又多情的。情伤本就重重击中了女性,又因女性本就比男人更为接近自然与本能,因此导致女性痴情者偏多。
具备这种特性的女人或许并不适合成为某个社会的权势者,却是一个维系平衡和谐乃至发展的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具备一种天生的想象力,它帮助人类逐步建立理论体系,逐步建设文明社会。不过,想象力因其天生的灵活及自由,常使人类行为失准。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在走路,周围景色很美,因此他忘记了看脚下的路。就在这时,树上的一只蛇让它向下看,那人看了一眼,发现自己正不知不觉地走在一个用圆木搭成的桥上,桥下黑乎乎一片,好像很深。他立时腿脚发软,一头掉了下去 ,结果发现那所谓的深渊不过只有一人高罢了,他更发现若他没有掉下来,他离这桥的终点无非差了二三步而已。这就说明,人所惧怕的往往不是所惧怕的事物本身,而正是自己的想象。因此,想象常使人缚手缚脚,无所作为。
大自然创造出了人类,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对抗大自然,而是为了让人类对抗人类自己。在这一次次的超越中,人类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文明。
文化是人魂的产物。若没有人格品节融入其中,文化再博大也无非一副空架子罢了。
理解不是说要只去理解文字,理解它既定的意义。而是要把它朦胧化,去想象它去描绘它,把它构成一幅图像,把它化为一种意境,这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它,升华它,赋予它无限丰富的内涵。
对图画敏感的人,是想象力极丰富的人,也是极感性的人。这种人也许生活一片单调洁白,内在世界却绝对是五彩缤纷,感情最为诚挚永恒。这样的人难道不比那些外在生活纸醉金迷的人要强百倍么?
人类的灵魂,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感情,它们是一次次化为利剑冲破历史的混沌的;它们是一次次扮作平凡却创造伟大奇迹的;它们是屹立不倒地支撑这脆弱又坚硬的世界的。只要有了它,人类永不会彻底绝望,永远会拥有前进的希望。
文明和教养是建立在优越的物质基础和物质环境上的,我不知道那些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的人怎样去接受教育,培养素质?当生存危机暴露在眼前时,有几人会去讲所谓的道德和教养?没有生存,教养又何来?我希望那些物质条件丰富的人不要居高临下的去看待乃至轻视人类的本能和欲望。它们恰恰是文明和精神得以建立的基础。
去崇拜上帝的同时也要敬畏魔鬼,轻视它的后果只是被上帝遗弃,因为魔鬼就好比人类的本能,总是附着在人类身上,蔑视自己,逃避自己又怎能受到上帝的眷顾?
仇恨是一种欲望,因此仇恨是连锁的。一旦仇恨的火种被埋下,必定会燃烧殆尽。
因此,人一旦被仇恨冲昏头脑,失去理智,报复的欲望就会层出不穷的汹涌。最后,仇恨的欲望不断延续,人们也许已经不知为何而仇恨了。很愚蠢,是么?可是,人类就在不断地重复这种愚蠢的行为,时时刻刻。毕竟,欲望是活生生地长在人心的,想克服它的任性并不容易。
人类的悲剧在于人类后天对矛盾的知觉和先天被赋予的感性。
人类在这个矛盾而和谐的世界中被和谐的矛盾纠缠,终究无法悟透人生。
人类的悲剧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
一半的真实是最大的谎言。
凡事只要留有想象的余地,就充满了无尽地变化可能。
自力更生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态度,而事实上人是无法不依赖外屋和他人的。这世界是一个由各种连接构成的大系统,没有人是可以置身事外,独立生存的。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背叛。它背叛了那些祈求和平的人,同时也背叛了战争的发动者和执行者。每个被战争卷入的人都是无辜的,但却都成为了牺牲品。
历史是语言的神话。
历史反映了假象,本质却是真相。
我们往往看到了真实,却因不理解而将其用语言扭曲为虚假的真相。
真实是一种压力,人必须承受的压力。
凡是被定义的东西都丧失了原本内涵和发展余地。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再转化为理论。理论和实践是一种循环互相依赖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找到纷繁事物后的统一规律,便可化繁而简,解决问题。这正是以不变应万变之道。
人类之阶级产生于不同境遇下人类所共有的贪欲,而阶级斗争恰恰是人类的欲望之争。因此在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明显的中国尤甚。
仇恨的发动者和受害者都会成为牺牲品。仇恨是无止境的连锁,锋利的双头刃。
仇恨背叛了人性。
现实是客观的存在,人类为它加上了主观的色彩,或美好或残酷……
人类的感情美化了一切,也抹煞了一切。
人类的感情可以化无为有,也可以化有为无。
人的情绪和情感对逻辑及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在丑恶的情绪下,用逻辑思维所推导出的事实是扭曲真相,是非颠倒甚至是抹煞真理和存在的!
商品社会常常把道德弃置不顾而去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商品道德。
精神世界的竞争可令灵魂升华,商品社会的竞争却是让人性沉沦的。
商品社会是一个表象和残酷的社会,它令人类去疯狂地争夺物质爆炸后的残骸,至死方休。它使得人类在文明的时代中再度将人性定位在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的地位。
想要改变或超越什么,就必须先去适应要改变和超越的对象,因为若不了解和掌握它的规则,就无法找到真正的改变和超越之路。就如同,一个人若不经过起跑,就无法顺畅地翱翔。
个体是独立的。然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正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个体,形成了互相关联的锁链,完整地构架了一个相对和谐平衡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切都是互相关联并成发展趋势的。
这世界上的规则都是由历代的权势者制定的。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压抑住潜藏在人类内心的邪恶,然而却也同时压迫榨取着人们。前者确是为了使社会和谐稳定,而后者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自己行权、乐之方便。
弱者总是被压榨的。然而却有着一批又一批的弱者变为强者,然后变成榨取者,如此反复,恶性循环。真正要做的是,变为怀揣着弱者立场的强者。
人人都渴求和呼吁公平,然而,世界能容下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么?若真拥有了所谓绝对的公平,介时将再也不会有人力争上游,再也不会有竞争促进进步,这种死气沉沉的世界难道真的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国度么?
人所需要得到的结果是继续追求,而非理想实现。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差距可以激发出人的竞争意志,带动进步,创造奇迹。
这世界毕竟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在人类的世界中总有所谓创造奇迹的事发生。
想象和比喻不仅利于创造,更强化人的逻辑思维,令人快速捕捉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及快速地掌握事物的内在含义。
经常变换角度去观察事物,不仅能更完整地掌握它还会令人更加客观。
作家正是提供给人们一个以他们的视角反映的历史真相。
在物质过度发达的时代中,人类传统的文化,精神以及意志等等都被纷繁的商品所遮掩,不被人所见。而在这个物质和文化双重过剩的时代,人们不仅崇尚物质,更大肆宣扬人类文化和精神,这却反而使人类对其的认识进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将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物质化,商品化了——把高尚的文化贴上了商品标签,用商业手段大肆宣传人类文化及精神,利用五彩斑斓的物质去填补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虽不可否的是,这种将物质和精神结合的方法是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体系,然却使文化和精神丧失了真正的底蕴,这便令此种和谐反而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人类并非物质机器,这种虚假的文化和精神所带来的重负并不是人所能够承受的,到了一定限度,人类定会群起改革。正如同历史上多次重大的变迁一样,沉寂已久的问题终有爆发的一天。
委曲求全并不是中庸之道,更不是为了稳定与和谐。
忍耐是为了更好地爆发。
人类虽不得不依赖于外物,然若人类对其的感情变化或消失,此外物也将不会对人类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主体与客体不仅互相依存,还互相利用。正是这种相互的关系构成了一条又一条的锁链,连接了一个又一个事物,从而形成了世界这个大的体系。
摆设之类的物品,人若对它们没有任何感受和感情,也就形同虚设了。
现实是一把刀,经常在关键时刻将人从梦中刺醒。
人为物所伤其实正是为自己所伤。人因弱小,才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了东西上,人便感觉它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依赖。失去了它,就像失去了一部份自己,失去了一个支柱,怎能不去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