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粗粗草草,一本《借我一生》断断续续的总算看完了。这是余秋雨写的关于一生的回忆。只是年度跨度过大,对于我来讲,有些事未曾经历,也就不甚了解。在他的记忆里出现,于我也只能起到一个映衬的作用。我不知道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但以他的行文来看,应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就如其自己所讲,他的一生不须证明的太多,已经证明的也很多。所有的在其文章中出现的关于人和事的记叙,那得看作为读者的你如何取舍了。我倒相信,只是其文章的一部分,别无他意!
只因是实实在在的没能真正静下心一气读完,所以在真的读完了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汲取多少东西。正如作者本人的穿插记忆的写法一样,我的思想和认知也一直的徘徊在余氏思想的大门近处,不知道进去了没有。可能有些时候进去过,也曾领略了一番余秋雨先生一生中某一个时间段的风味,但总的来说知之甚少。
描述过文革,只可惜文革发生的时间对我来讲实在遥远,我也就未能窥其一角。叙述过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史上的涉及到政治和人身的攻击,可惜于我不甚相干,倒也未放在心上。心中倒是相信这些事情是真的,这源于中国文化人的部分劣根性。这点上我倒是非常相信作者所说的这个道理。不过我更相信,这所有的一切也不过是文革那种非正常环境下的一部分内容和其延续而已。究其本质,中国文化人还是颇得中庸制术的。仅此一说亦不足以产生攻击一说,有的仅以极端论之。
二
其实,还是挺有收获的。毕竟通过此书,我可以在作者的笔墨中了解一部分我未接触过的历史。想起来真犹如天壤之别。如今的言论自由早已取代了早些年代空洞的整齐划一的口号限制;人身的自由也可以拓展到了参政议政从政的地步了。我并不过多奢望如此,只是说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比作者而言,我们理应取得相应的进步。只是自己的进步却还停留在只是从一岁两岁到了二十岁三十岁而已。
作者云,幼年的多读书对于其后的写作和学术研究颇多益处。而其家庭也甚为支持,这对比现代而言,也可称之为开明的人啊/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父亲是不允许我看那些所谓的课外书的。但我也总是偷偷摸摸的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过,当然,被父亲看见的结果只能以惨论之。书被付之一炬,自己也得被修理一番。稍大些后,父亲管的不再是那么严了,我也有了机会看了不许书。以致于上学时,有时候一个星期的生活费都被拿去买书了,只能过着泡面的日子了。说到这里,我倒是反对作者的反盗版言论。现在的书价那么高,不是所有喜欢书的人都买得起的。如果不是买盗版书,也许作者的书我一本也不可能看,当然,这并不是我鼓吹盗版的好处,可是这个问题得从源头抓起-----为价书价高得离谱?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读的第一本非课堂书籍是一本半白话的《三国演义》。只是当时领悟能力稍差,加之含有许多文言文在内,不是很懂,只是感觉上很精彩,才一气儿读完的。等到后来,能完全读明白的时候,再复读几次倒也收获不小,人不常说“读了《三国计》,一肚子奸气“吗?我不认为这是贬义,相反,倒恰如其分的道出了政治的全部----权术与阴阳谋略。
三
曾说过要一鼓作气的将这个读后记写出来的,可偏偏总有些大大小小的阻隔来。这正如作者的世界探寻与欧洲探寻一样,看起来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由此的,则感叹起作者本身来,姑且不论作者当时身体状况与社会地位,仅以中国大部人的秉性而论则习惯于吃老本的,习惯于站在自己的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评头论足,而裹足不前的。所以在中国,只有开始的英雄,却缺少一贯的英雄,这就是差距。我不敢肯定也不知道余秋雨其人是不是一贯的英雄,可他毕竟在此之前是不乐于吃老本的,是勇往直前的。
通过作者本人的描述,思想也仿佛处在了世界文化的最深层面,人也仿佛回到了影响现代的文化起源时代。这正是作者的行文功力,让一个不相干的人随着自己的笔来感受一切。对于我,作者的目的达到了。由此的,想到了他所阐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探讨,我也是深表同感的。大凡世界各地文化,尚未有中国文化这般源远流长的。即使有那么绚丽的一段历史,可都不长久,唯独中国文化从远古到现代,都是一贯统一的。这说明我们的思想传承基本上是一致的----儒家文化。综观历史,元清两朝统治者为少数民族,却一样倍受汉化,至于其余历朝历代,无不遵守着中国文化的主线而行,不过,说一句也许并不正确的话,可能这种主线的存在也恰好就在某些地方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受文化之囿,受思想之惑啊!
这并不是一种叛逆,而是种反思。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大破大立“吗?世界其它文化也许正是领略了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一至理,才有了他们的快速更替。
中国文化何其伟大!
四
说句真话,这篇日记我没想到会隔这么久才下笔。按照原先的想法,即使贯以一二三四作开篇之词,也仅仅是种顺序而已。却不曾想,由此而有了这半月有余的等待。
那么可以理解为,我已实无米之炊了。没有思想了,怎么可能写出什么呢?即使今天动笔了,也还是没有内容的。这也正是我要向余秋雨先生学习的地方,下笔成文,落笔有思想,而不限于行文格式等要求。
当然,以我的水平要拿来评析《借我一生》这本书,还是比较难的。虽在上学时颇以文科成绩自诩,但这究是综合性的,而且富有许多社会知识,人生经验而形成的种种哲理。以目前之思维,尚不足以完全理会之,何来赏析?不过,读完一遍下来,有许多同感倒是真的。
对于余秋雨本人,我也多的是学习;对于他的作品,我也多的是学习。写此读后,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是不知道有否学到什么。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