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个叫村上春树的人,很多人喜欢他写的东西。
我是村人,顾名思义,就是村子里来的人。如果带上点谐音或地方话的拽音就念成了蠢人。而用某些城里人的说法,我也叫山炮,亦或土包子。
往往乡下人进城,无非就是投亲,再不就是靠友。即使这几年民工进城比较火,可是他们也会有个奔头,或者能找到熟人。陈星的《流浪歌》在我们那里广受欢迎,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能哼哼几句。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如果还有家人在外飘泊。
严格的讲,我这个村人是第一次进城混日子。我在这个城市上完了大学,但是我不认为我已经是城里人了。或许这就是农村人的懦性吧?我想粉饰自己,努力让自己城市化,可是我自己明白,或许我身上的某些农村化的东西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无法令我改变的。在这个城市没有亲人和朋友罩我,有的只是年少的轻狂和不着边际的梦想——姑且就叫梦想吧。
早就听阿甘的妈妈说过,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的味道会是什么。虽然我还没有到老气横秋的年龄,也没有看破红尘的慧眼,可是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会喜欢流浪。我没有摩托车,做不了逍遥骑士。没有足够的money,这不是浪漫的旅行。我的流浪是心灵的流浪,只是思绪到处的乱撞,而我的人却还是留在了这个城市,找了一份比较称心的工作。
在我困惑的时候,是电影给了我乐趣,我真希望能够每一天与电影为伍,现在恨自己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多看几场电影。电影给予我的远远不止影像上的简单故事,就像我读小说一样,我喜欢沉浸其中。我爱电影,而且越来越沉迷其中,我仍然记得小时候爬在外公的腿上听他给我讲梁山,讲三国,讲隋唐,薛家将,呼家将……。听说看电影也要分层次的,比如“影迷”“小资”“草根”,还有很多。我最喜欢的电影是《魔戒》,我喜欢里面的魔幻世界,但是伊利亚·伍德不是我的最爱,我极其欣赏那个拿着弓箭冲锋陷阵的勇士,可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还喜欢王家卫,尤其是他的《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我喜欢他的电影是因为他的电影有点像古龙的小说,更喜欢王家卫眼里的虚虚幻幻的朦胧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凄凄婉婉、哀哀怨怨。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别人都看好的《骇客帝国》以及《哈利波特》却怎么也勾不起我的神经。思前想后我找到了令前辈们满意的答案:我这个人太俗了——或许连普通意义上的“草根”都不够格。可是有时候我还会问问自己,这是不是妥协?
小武的生活朦朦胧胧,在贾樟柯的影像里我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我想我还好一点,没有做窃贼;小山想找一个一起回家过年的人而不可得,我想我还好一点,离家比较近;《和你在一起》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可电影却根本打动不了我。我不会拉琴,没有手艺,只不过信奉着农村人的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去,远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世界”。坦诚的说,农村人过够了辛苦而又清冷的乏味生活,农村人很羡慕城里人的自在逍遥。很多年过去了,我忘不了父母为了能够让我上学,含辛茹苦。父亲不希望我走的太远,常常在我和弟弟的面前吟诵: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母亲却又不同,虽然她也不希望我们远游,可是她从不妨碍我们的选择,母亲说;走出去吧,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天堂的孩子》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候孝贤的《童年往事》也很好,但是离我的生活还差一点距离。《美国往事》里的小面条就比较和我的胃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六岁那年,四岁的弟弟误吃了父亲的精神病药,那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母亲和小姨背着弟弟匆匆忙忙地去了八里地以外的镇医院。晚归的父亲不顾一切地背起我去追她们。后来我知道,那晚父亲的鞋跑丢了,脚上起了大泡。还有一次历险也蛮有意思的,说出来大家不要笑话,在我八岁的时候,我大头朝下的掉进了家里的水缸,可怜没有司马光,好在老妈发现的早。母亲常常后怕,不过还是安慰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所以《我的兄弟姐妹》能够打动我,我想主要就是因为有相似的地方吧,常常的想,如果母亲狠心抛下多病的父亲,那我们的生活也只能是忆苦,根本不会有思甜的存在。所以我和弟弟以及父亲都非常尊敬母亲,我们都在用各种方法来报答母亲……。听说《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已经拍成了电影,可惜我还没有看到。
四季轮回,雨飞雪飞,我的心也随风飞了。农村人进城,各种遭遇千奇百怪。常常在想,为什么没有人雇我拿着话筒,既可放肆地喊着美女的名字,又可以拿到人人奢求的票子。有时我还在想,是不是所有进城的农村人都会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艺谋,见到几十块钱就没魂了。常常告诫自己,如果有一天我沦落到摆地摊了,我也绝不会像《爱情万岁》里的阿荣那样硬充老板,不为别的,我认为装不好不如不装,最起码留给自己一份真诚。我认识一个人,他的际遇与南海十三郎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不过很可惜,年近花甲的他还是一事无成,想要写的书,至今一字未动。据他说:还没到时候,应该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没到出手的时候决不逞能。
每当夜幕高挂,同事们都坐着taxi舒舒服服的回家了,而我却一个人郁郁寡欢的走在街灯之下。如果幸运的话,还能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否则,这个夜,我就要有很长的时间观赏夜景了。此时,少了点愉悦,多了些沧桑。多年以来我一直喜欢一个人在静静的夜观赏摇曳的星空,如果没有星,肃穆的夜色就成了我躲避烦恼的帷幕。虽然我的生活不是晚九朝五,可是我已经越来越喜欢这夜的黑茫。记得中秋夜,一个人,傻傻的站在寒夜里,虽然很冷,可却偏偏喜欢这分折磨。望着月亮,数着星星,想着心里想着的人……。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夜,一个人,想找个人聊聊,可是没人理我。只好一个人享受寂静的长夜。那次很争气,没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没抽烟,没喝酒。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过。
我特别喜欢伍佰的《浪人情歌》,我在孤独的风里吟唱,在凄冷的夜里回味。
刚刚看完了《像鸡毛一样飞》,相爱的人最终还是分手。谈起爱的代价,我已经显得有气无力。《爱情万岁》讲的故事不是永恒;《我爱你》到处是暴力般的分分离离;《不见不散》式的爱情对我只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停不了的爱》或许真的会很累人的……
爱过了,……
走过了,……
毕竟快乐过,…
我的真情给了谁?谁的真情给了我?
爱道之于我,如我之于风情
人言,我不解风情
我问,梦去真能了无痕吗?
久居北国,对千里冰峰,万里雪飘的盛况早已无动于衷,它的新奇究竟表现在哪里?追寻东方神龙的情韵始终是天下人的弘愿,而真正能一领风骚的又有几人?西域的奇迷对我而言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许若干年后我会踏上西行之路,但我不知那会是猴年马月?
习惯了风雪的缠绵,戚戚然,南方之于我而言:富绰、温弥、轻柔,那里是我梦中的天堂。因为从来没有见过海,且听说过海的博大、邝广、迤俪,于是,领着爱人去看海就成了我少年时的梦想。可是后来遇到了彩云,我才意识到南天吸引我的不再是海,而是温情、缠绵、诡异的云彩。
古今中外,赞云者多矣!云蒸霞蔚蔚为壮观,七彩霓虹蔚为明靓。流云飞瀑、天高云淡、云中霞影……,沉醉。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下面的话,释然。于是,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 爱,不要成为囚 不要为了你的惬意 便取缔了别人的自由 得不到 总是最好的 太多了 又怎能消受 少是愁多也是忧 秋天的江水汩汩地流 淡淡的雾 淡淡的雨 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虽然我的生活不像《云上的日子》般漂泊与迷离,虽然我的思想不像《云上的日子》朦胧与凄切,可是我知道我的命运注定哀婉、忧伤、美丽。
看《东邪西毒》的时候,我说不出是喜是悲。哀古龙,叹金庸,最爱夕阳武士。生在人世,面对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不经意间,偶得,难以诉说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的惠丝,根根浸透着茫茫人海的繁忙、冥盲与迷茫。大凡仙子的圣洁与凡尘中的众生总是若即若离,给人以希望却总是让人尝尽艰辛。唐三藏可以为了佛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但如果没有孙悟空,他的一切会否只能是一场空?经历风雨之后是否一定就能见到彩虹?
难解百般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生于世,必言有愁,然愁自何处?为赋新词强说愁?亦或是爱与恨的悲喜忧愁?为何伤心处竟无语凝噎?无人相看泪眼,夜徘徊,湿衣衫。
不思量,忆起柳永的《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 也拟疏狂拚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独憔悴!”萧索,盼春来,愁附流水,东南西北漂去。
二十多年的雨飞雪飞,一切随风。我知道,我愿听风吟,也只能且听风吟。
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要感谢几个人:母亲、古龙,还有迎风含笑的苍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