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钢琴家》:战火中永生
 
《钢琴家》:战火中永生
  文 / 古阳
“我一直都认为有一天我会把波兰人那惨痛的历史篇章制成一部影片,但是我不想把它制成自传的那种形式。在读过斯皮尔曼回忆录的第一章后,我马上就知道[钢琴家]这个剧本将会是我下一个电影的主题”
                            ——波兰斯基语

    在《钢琴家》一路过关斩将,尤其是以黑马姿势连下奥斯卡三城之后,回头再次细致地审视这部影片,多少有些难度。战火催生的生命艺术在硝烟的阴霾里楚楚可怜。
    显然,看完《钢琴家》,如果不提《辛德勒的名单》就显得太孤陋寡闻了。毫无疑问,《钢琴家》在技术上有多处效法《辛德勒的名单》,但这并不重要,谁也不会否认这是一部杰作。正如我们可以调侃地戏谑南帝是地主出身,洪七公是个油漆工人,把黄药师当作手艺精湛的鞋匠,而欧阳峰则上演一个滥赌的传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几个人物是金庸笔触的灵性所在。同是大屠杀,《钢琴家》要比《辛德勒的名单》来得血腥,有人用“黑色导演”来解释波兰斯基的这种状态,实则未然,诡异的经历给了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梦魇的经历曾经使他无奈地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黯寂于斯皮尔伯格的光环之下。无疑,如何将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自传与自己的遭遇完美结合,并给观众一个满意的讲法是考验波兰斯基大师水准的标尺。
    影片完整地记录了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林种生活,尤其是对集中营的形成、发展以及犹太人的遭遇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的影像主要集中在废墟,尸体以及钢琴,配以萦萦绕耳的琴音,影片具有很多深远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不知名的纳粹军官和钢琴家同病相怜时谈到的生存问题,少了隔岸观火的“闲情”,多了几分“无间道”的禅韵。
    影片的意义在于战争的阴影下,人们去解决奢侈的生存问题。在战争的岁月,食物显得尤为的重要,可以为了它抢劫、过封锁线、钻犹太墙。面对纳粹的肆意枪杀,无需浪漫的言语,苦痛昭然若揭。影片的冲击力极强,残酷在灰色基调下,刺激着你我的心灵。当钢琴家逃出车站,面目凄凉地哭着穿过遍地狼籍的街区,意志显得脆弱,生命显得单薄,战火下的艺术显得太微不足道。影片以琴音开篇,又以琴音结尾,除了最后一次,每次琴音响起都会伴有炮火的轰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昭示了残酷。在红花与绿叶的搭配上,布洛迪的主导地位始终未曾动摇。艾德林恩·布洛迪的星路只能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即使他是奥斯卡如此年轻的影帝。尽管他自己不承认,但《细红线》的确令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静观身边星起星落,布洛迪在苦苦等待他的经典之作。在拍摄《钢琴家》的日子,布洛迪做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在他的演绎之下,一段真正的二战集中营的生活尽显无遗,恐慌、焦灼、渴望和恐惧,一切来的真实而自然。不得不佩服这位新科影帝的心理素质,狂吻海莉·拜瑞表示欣喜之后那不失风度的讲演,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许,无疑,他又赢得了另一场演出的桂冠。
    或许是因为它成名了,所以我才关注,但自从迷失在波兰斯基的影像之后,我知道自己再也逃不过琴音的萦萦于耳,再也绕不出烈火下无助灵魂的羁羁绊绊。波兰斯基本身就是一个漂泊的浪子,影片本身就是对波兰斯基自身生活的某种回诉。从无助的钢琴家的视角我们见证了艺术,也看到了艺术以外的一些东西,显然他不是英雄,但我们却震惊于他隐忍的精神,更是感叹艺术在战争的硝烟下的涅磐。
2004/2/21 20:11:43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93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