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偷天换日》(The Italian Job)
从1969年说起:
这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我们时常能看到那款别致的海报:一个礼帽墨镜翘腿的持枪男人,一个裸背上画满神秘符号的女人。影片直译《意大利人的工作》,当年以《大淘金》点旨提神的名字拉开了门面,于纷争影林中独树一帜,被视为英国的巅峰之作,并获年度金球奖最佳外国英语片提名奖。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关淘金的故事(但不像类似《淘金记》那般的一群淘金汉:最起码他们还很本分),这是一群不安分且做着发财梦的家伙……
导演彼得·克林森,生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西亚,天生与戏剧有不解之缘:母亲是舞台的主角,生后六年间一直随母亲到各地巡回演出,14岁开始在著名的帝国剧院工作,但只是一些杂杂碎碎的事,到了19岁时才开始当演员,第一次演的是《完全的女性》里的女性,还演过哑剧和写剧本。应召在马来亚服两年军役,退役后在电视公司做助理导播其后在爱尔兰电台当导演获得很高评价。1967年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密室》,成绩不错。《大淘金》是他的一部标志性作品,使他很快成为英国影坛杰出的中坚导演之一。
影片汇集了一些当年英国影坛的红人,其中包括迈克尔·凯恩,以及本尼·希尔和诺尔·克华德等。时至今日,当属迈克尔·凯恩的星路最为辉煌,劳工家庭出身凯恩,15岁便退学到社会上工作。16岁在伦敦剧院当茶童时对戏剧产生兴趣,一边打工一边参加业余戏剧演出。韩战退伍后,积极争取各种演出机会。1964年以《祖鲁战争》首次引人瞩目,两年后主演的《风流奇男子》将他捧为英国著名的小生,并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大淘金》是凯恩演艺升华的一个飞跃阶段,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当然,现在谈起凯恩,《大淘金》已经是过去式,代之的是《剃刀边缘》、《胜利大逃亡》、《鹅毛笔》、《沉静的美国人》以及《王牌大间谍3》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片子。相比较而言,其他的演员如今都已光辉不再,令人惋惜。
回到2003:
有人在重拍片中大做文章,这无可厚非。好莱坞以改编小说与重拍旧作支撑着很大的一片天空。
现在已经是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光是在课本上我们就已经听腻了,尤其这些年科幻电影特技手法的推陈出新,所以这部比1969年那部要“先进化”很多。尽管剧组表示没有利用电脑特效,但我们知道“今非昔比”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一群“专业人士”(或许他们当初掌握各自技能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派此用场)为了3600万的黄金聚在一起,老约翰是在查理的劝说下来做自己的最后一票,查理是个犯罪天才,整个过程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天衣无缝,可最后他们中间出现了叛徒,史蒂夫组织人在半路打劫了自己的队伍,约翰死在史蒂夫的枪口之下,查理等几人幸免于难,但心有不甘。
一年后。
斯黛拉是约翰的女儿,她仍记得一年前父亲在威尼斯打给自己的电话,当时她就惊讶于父亲的举动,没想到这竟是她们父女的对后一次对话。所以在查理以“为父报仇”的理由找到她时,她加入了查理新组织的队伍,为了讨回公道,当然,那笔价值不斐的黄金才是他们此次行动的最大动力。为了抢在史蒂夫把黄金脱手之前搞踮他,在电脑黑客的帮助下,他们控制了洛杉矶的交通,在一路绿灯下,他们爆炸,飞车、追逃……,最后嘛,当然是惩治恶叛,不过他们谈不上扬善,因为不知他们拿着2700万跑到哪里鬼混去了,为非作歹也不是不可以的。
点将台:
加里·格瑞:
这是一个善于控制节奏的导演,虽然在这个圈里已经混了七八年,但他还是个小角色。这部《偷天換日》以及前不久的《单刀直入》时他的连环双刀,当然砍中我们是他最大的希望,能否达成他的心愿暂且不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演员为主的电影,以导演为中心的影片在加里·格瑞这里还是一个未知数。
马克·沃尔伯格:
家中共有兄弟姊妹9人,高中时辍学,问题少年中的佼佼者,后来他开始学习跳舞,糗事挺多,例如在舞台上脱过裤子,不过脸蛋长的俊就是宝贝,上杂志封面,做内衣模特倒也自在快活。1992年投身电影业,摸爬滚打若干年,直至1997年主演了《不羁夜》才一炮而红,其后与周润发合演《再战边缘》,2000年的《惊涛骇浪》以及2001年的新版《猿人星球》使他真正踏入巨星行列。此部作品对他意义不大。
爱德华·诺顿
爱德华初出茅庐技压群雄的锋芒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美国X档案》是爱德华第一部主角作品,丝丝入扣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之后的《赌王之王》 、《搏击俱乐部》、《鬼迹神偷》、《红龙》、《25小时》以及《弗里达》完美地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其间自导自演自制的《相信爱情》完成了他的尝试,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偷天换日》是他所不中意的类型片,这一点可以从他以前的作品中看出端倪,这部影片对于他来讲只是为了应付合作关系,他甚至张扬到在片场为《弗里达》做宣传,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不过没办法,谁让他是个腕呢。
查理兹·塞隆
她是混血独生女:父亲是法国人,母亲则是德国人。生于南非的Benoni,外型极为靓丽。6岁时开始学习芭蕾舞,16岁时赢得模特大赛冠军。之后混迹于意大利和美国等地。18岁时,到好莱坞寻求在银幕上的发展。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她们在那里候着等机会,直到林荫小路上的邂逅——八个月后,她邂逅的经纪人帮她在好莱坞找到了工作,开始了她在好莱坞的学习和演艺生涯。1996年主演《山谷两日》(疯狂谋杀计划)一举成功,之后便片约不断。尽管《甜蜜十一月》取得了成功,但彰显她个人魅力的影片还是没有出现,《偷天换日》也不是,虽然她的表现有些令人惊艳。所以此女的实质飞跃还需等待。
塞斯·格林
成功参演《王牌大间谍》系列对他的演艺事业打上了保险。尽管总以配角出场,但凭着他诙谐幽默的表演总能令人愉悦,对他印象深刻,《偷天换日》中他是个计算机天才,计划能够成功全都拜他所赐,是他打进了交通控制系统,于幕后操纵了整个计划的流程,尤其是算出价值2700万黄金时的得意忘形,令人为之兴奋。
贾森·斯塔森
可以说《偷天换日》获益最大的当属贾森·斯塔森,从《两杆老烟枪》《偷拐抢骗》《救世主》《换命快递》一路走过来,贾森·斯塔森的道路还算平稳,常常把他和伍迪·哈里森放在一起(我觉得他们长得有点像,连在剧中的表现都会令我想起《天生杀人狂》),我想他现在之所以还不够有名,主要是因为他还不够坏。
唐纳德·萨瑟兰
生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的圣约翰市。14岁时在广播电台当唱片音乐节目广播员。在多伦多大学就读期间开始参加剧团,在当地演出。1965年在伦敦登台演戏。1965年初登银幕,出演意大利片《活尸的城堡》。1970年在影片《风流医生俏护士》(《陆军野战医院》)中扮演一名在朝鲜战争中的战地外科医生,从此一举成名。曾经出演过中国片《白求恩大夫》。2001年又到中国演出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在《偷天换日》中,唐纳德·萨瑟兰就像是出门做做运动的老人一样,很悠闲地完成了自己既定任务,令人意犹未尽就早早退幕,对此他表示:更多的是为了提携后人,见证自己宝刀未老。
可圈可点:
1、3600万
现在人们已经无意于讨论钱财的善恶。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和白银,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金不仅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是某些人垂涎的宝贝,发生的关于黄金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个玩意面前人的本性会暴露无遗。千百年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惨剧层出不穷:为钱哭,为钱笑,为钱害病,为钱痴狂,甚至为了钱财把命丢,说到底,都是钱财惹的祸。
相信很多人都逃避不过3600万的诱惑,而且还能组织起一支精良的“天才队伍”,尤其还有内线接应,前前后后打点好一切,剩下的自然是博一把,成则仁,败也为仁。
2、不平静的水乡
镜头闪动之处,我的第一直觉就是:故事发生在威尼斯。其实我不是认得根多地方,只是那曾是我的梦里水乡。水上威尼斯的闲情逸致始终是我可欲而不可求的,尤其时那个古老的威尼斯传说——关于“桥下之吻”。
我震惊于编导的残忍,他们竟忍心破坏那份宁静,打破那份闲适。不过话又说回来,水泛轻舟的画面上被汽艇追逐添塞以后,震撼之余,编导的匠心也算没有白费。
3、红白蓝
这里的三种颜色与基斯洛夫斯基没有关系。
这处风景来自宝马汽车。为了做到最佳效果,剧组与宝马合作,在影片中使用他们新款的迷你跑车。宝马集团为拍摄该片总共提供了32辆迷你跑车,但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将只有三款:一辆红色、一辆白色、一辆蓝色。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查理兹·塞隆驾驶的那款红色跑车,从出场到最后的追逐都招摇得很。
4、飞车
提起飞车自然会想到《速度与激情》,这很正常,就如同提起《道德经》,就会想到老子一样。
有了迷你跑车的保驾,很多戏不用再畏首畏脚。这是一种微型跑车,体精性强,可以像鱼一样游弋于街头巷尾。为此演员们特意被送到驾校接受训练,以便更好地驾驭这种跑车。片中车手的表现有目共睹,但我们无心考究他们的驾驶水品,身心已经被紧张的气氛压的喘不过来气:闯街闹市、爬楼梯、钻地铁、摇摆下水道,还有跑车与飞机的亲密接触,噱头自不待言。
5、爆炸
爆炸场面我们已经见得多了,标新立异者大有人在,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总觉得这里的爆炸始为天下先。其中利用爆破使物体消失于平面的手法使用了两次,第一次融合了“金蝉脱壳”,第二次则完全是“地遁”,就像窦一虎。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爆炸而不见伤亡。
6、电脑
网络应用的普及度比九年义务教育要来得酣畅淋漓,至今深为遗憾的是大学生涯过去了,可怜寒窗十余载,到现在我对网络还是个门外汉。很多电影里都专门设置有电脑高手,黑客也好,技术人员也罢,往往这些人的份量不容小觑,关乎全局的使命就全都落在这些人的身上了,自然,看过以后就忘不了他了。
7、交通堵塞
这是史上最大的交通堵塞。
为了展现逼真视效,况且镜头也不能白指“好莱坞大道”,所以星光大道附近了两个街区被封杀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实拍时动用了上百辆武装卡车和多部直升飞机,并疏导了多次交通。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碰撞”大餐,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一路绿灯后的飞车服务的。
最后的闲言碎语:
《骇客帝国》的矩阵令我们匪夷所思,尼奥也不可避免地活在矩阵里,然而矩阵之外还有一个控制它的矩阵,一切都在掌握之内。当看到可以用电脑控制交通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想到了“矩阵”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矩阵”里,而这一切又都由电脑控制着……,这个想法也只是一瞬间的,我知道有些站不住脚,就当自己到“死胡同里转转”吧,不过,有时候进进死胡同也是蛮好的。
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偷天换日”的含义,或许先入为主(《大淘金》)的抵御吧,我试图在典故里搜寻答案,可是无功而返。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后弈长弓射日,甚至于嫦娥奔月,这些都是耳熟能详,如果将“偷天”理解为“争取时间”。那“换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月亮不好吗?
唉!这人要是愚钝,谁也没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