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电影并不一定非要有名角,伟大的电影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离家1500里》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简单一点,这是一部由孩子们的自然表演构架出的好电影。
影片改编自多莉斯·佩金顿的小说。根据法令,莫莉、格蕾斯和黛茜这三个土著混血女孩被强行带到摩尔河接受训练,名义上是为了提高她们的素质,实际上时要她们接受白人的教育,永远地成为白人的奴仆。但是不堪忍受的莫莉趁看守不在的时候带着两个妹妹踏上了一段漫长的归家之路,坚韧、决心以及路上好心人的鼓励与扶助是她们拥有的唯一动力。莫莉知道,只要找到那道分隔开两个种族的防兔篱笆,她们就找到了回家的希望。而在与追踪者的斡旋中,莫莉的机智为她们赢得了最后与家人的相拥相泣。自然,她们的这段苦难历程也就成了影片最大的卖点。
影片以倒叙开头,摆脱了纪录片的桎梏。菲利普·诺伊斯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探讨人道主义,叩击观众的良知大门,没有控诉不平等,有哭喊,却不存在廉价的同情。从《爱国者游戏》到《离家1500里》,菲利普走过了一条漫长之路,《离家1500里》是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导演的第一部澳大利亚影片。菲利普没有夸张地描写所谓的政治问题,只是在开头和结尾交待了一些故事的背景与发展,他的这种压缩避免了无谓的纷争。菲利普坦言,影片的成功依赖于小演员的自然表演,他们的天分和悟性弥补了经验不足。尽管菲利普在成人演员的挑选上为不能找到澳大利亚演员表示遗憾,但肯尼
斯·布拉纳的表现却也并没有令人失望。
影片力求以细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说明作用。比如,驶来的汽车撞断了路畔的木桩,接下来的捉与被捉的明抢,尽管妈妈在地上哭喊打滚,小女孩踢打车窗,但所有的反抗仍挽回不了她们的命运,三个小女孩像牲口一样被装在笼子里。再比如无奈离去的白人老头以及苦苦哀求的黑人女仆,昭示了那些接受训练的孩子们的命运,直接交待了奴仆被送到白人家庭后的境况。追踪者的脚步、丛林中奔跑的身影、扭身回跑的格蕾斯以及矛与枪的简单对峙都完美地向我们透射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信息。影片给人的惊喜还来自于杜可风的摄影和的彼得·加布里埃尔音乐。尤其是杜可风精心捕捉的澳大利亚蛮野风情在彼得的乐音中极具感染力。杜可风以跟进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动荡的的世界,诸如眼睛、脸部以及浅水中的马蹄等特写,更是增强了这段故事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这部影片的不足,那就是在表现孩子们的苦难上稍显薄弱。当我们震惊于装在笼子里的运输以及被牵回来的逃跑者时,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同样被挤进我们的思维。而莫莉三人的逃亡路上偏偏多了些好心人,少了些孩子的无助情绪。再有就是影片的摄影与音乐的震撼已经有些强势于故事的本身,旷野的粗犷豪放以及色彩斑斓的花草丛林冲淡了女孩们逃亡的尴尬境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