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周游列国,干谒无数,失败无数,经验教训无数,历尽人事之后,终于知道一切早有天定,勉强不来,这就是知天命吧。再经过十年的反思,每日玩索爻辞象数的孔子有一天终于理解了:原来一切都有其道理,每个人都是对的,只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就会理解他们之所以那样想那样做的原因。于是在那一刻,心中略无芥蒂,豁然而通。如果说“四十而不惑”是对宇宙人生已经有了自己较完整的认识的话,那么六十的耳顺则标志一切认识都在理论上融汇贯通,在行动上自然体现了。
又想起一则禅宗公案来:门外甲乙俩和尚吵架,争执不下,甲和尚上堂来对禅师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师傅,你说我有道理不?” 师傅说:“你是对的。” 甲和尚高兴地出去了。一会儿乙和尚也进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说,也要让评理。禅师说:“你是对的。” 于是乙和尚高兴地出去了。站旁边的侍者小和尚纳闷了,问禅师:“怎么会都对?总该有一个对一个错吧?” 禅师看着他,说:“你是对的。”
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但每一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局限,而这种局限又不是一点化就能了悟的,所以高人虽然站在更高的境界上看到每一个人的不足,但总是抱着理解、包容和同情的态度,而不是怨怒嗔恚。
理解了,就会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伟大的人都有了不起的包容心,一些伟大的人甚至能理解和包容那些残害他的人。耶稣临死之际,身边有人说你不是神的儿子吗?为什么不用超能力杀了这些要害你的人?耶稣说:“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明白。” 耶稣来到人间是要拯救人类的的灵魂,他的爱如此伟大,居然可以包容那些不理解他并因此要杀害他的人!因为理解,所以同情,所以悲悯,所以仍然爱着可怜的人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两千年来震憾着每一个面对她的人,“基督的血”象征着以这样的大爱洁净人们的灵魂,以获得恩典和救赎。
一直有人喊理解万岁,领导也天天在讲和谐,其实善于理解和强调和谐,也一直是古圣先贤们倡导的,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激动,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摘,多一些悲悯,少一些怨怒,那么,这个世界虽然不一定就充满了爱,不过至少爱不会这么缺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