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自由畅谈
本期讨论话题
同学请放心,高职就业有保障
记者编辑:游芳玲
从目前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呈现三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产学合作,拓宽就业渠道,面向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但学生中不少人对高职学院没有信心。为此,记者采访了经贸系戴晓红主任,戴主任给同学们一颗“定心丸”,她说,同学请放心,高职就业有保障。
对于高职教育就业,戴主任有她的看法:
她说:“高职高专类学院培养的是“银领”,属于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素养,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面很广泛,如创办一汽车企业,即使有很多高级管理人才,而没有专业的汽车技术工人是创办不下去的。”
顺着戴主任的话,记者大胆地问:“戴老师,据调查了解,许多同学对高职文凭产生怀疑,高职生真能很好地找到工作吗?”
戴主任听后,摇摇头说道:“许多学生产生高职不如大专的误解,对高职文凭怀疑,这是错误的,大专分为高职和普通大专。普通大专沿袭一般本科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教育,但文凭又不如一般本科,而高职与普通大专属一个层次,但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技能性比普通大专和一般本科要强得多,社会就是需要技能性强的人才,有些专业下学年的学生都被企业定了。”
记者:“戴老师,您刚才说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我们出去后从事什么工作呢?”
戴主任语重心长地说:“许多学生存在一种眼高手低的心理,想一出去就当管理者。但是,最开始,我们只能是锻炼,去积累经验,如机电系出去就业是高级技工,经济类学生出去只能从推销员做起,即便是管理也只是基层管理。”
记者:“根据目前社会现状,您看哪一类人更易就业呢?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是综合能力型?”
戴主任:“职业不同,所需的人才也不尽相同,销售类工作需灵机应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才,而网页设计需要网页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口语行,有的公司要求吃苦耐劳,诚实等,各种类型的人才都能就业,但还是要在加强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记者:“现在大学生中考证风流行,您还怎样看待呢?”
戴主任说:“就目前形势来看,毕业生毕业最好两证在手,一是专业毕业证,二就是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是进入某项行业的钥匙,打个比喻,即使一个研究生要去从事电子商务类工作,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是很难进入那张大门的。有职业资格证的学生远比没有的找工作快得多。”
记者:“戴老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您能不能对我们在就业时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做些指导?”
戴主任谦虚地笑笑:“我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采访。嗯,关于这个问题,一方面同学们要在学校里注意培养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扎实勤奋的精神。像2002年有位毕业生在北汽福田公司基层做了一个月不想做了,后来,别人在里面发展很好,又后悔,找到我,要我帮他再进公司,所以同学们的眼光要放远一点,工资高不高无所谓,先要看准行业,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以后不怕没有发展前途,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就业观,提高自我创业意识,这样找工作就不成问题了。”
采访中,戴主任一再强调,学院会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同学们自己要提高这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变择业观,提高自主创业意识。
相信吃了戴主任这颗“定心丸”,同学们应该对职学院有足够的信心吧,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高职明天更辉煌。
大学生求职的误区
误区一:急功近利。机电专业的李小琴今年刚上大一,因为父母希望自己以后可以考上研究生,所以暑假期间每天都自学英语和教学,感觉和高中一样紧张,工作的事情先不考虑,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
误区二:准备不足。大学生往往在时间、实力和经验方面准备不足。时间准备不足表现为误以为找工作应从大三开始准备就可以了,其实对社会的认识、资料的收集,能力的提高需要提前准备,实力准备不足表现为误认为看得见的准备(比如证书、成绩单)比看不见的素质重要。其实单位着重的是个人长期积极的素质,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认识等。
(选自《读书时报》高学文)
编辑 朱婷 陈卫兴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喜欢咋办
又一批莘莘学子步入大学校园,从而掀开人生新的一页。
众所周知,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原本压力沉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雪上加霜。现实的就业环境,提醒每一个刚走进“象牙塔”的新生,必须思考应如何认真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
老师:送你所爱,爱你所选
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几年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实施转专业政策。但并非每个学生的问题通过转专业就能解决高校老师给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建议:新生首先要静下心来了解、熟悉、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个过程一般要一两个月,经过理性认识之后,发现确实不是兴趣所在可以适当调整。调整专业时也应对所选专业进行全面认识,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潜能,而不虚度大学生活。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身给出了他们的经验:基础课一定要好好学,特别是外语。再依据喜好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专业课钻。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找老师,老师的指导可以帮助你在学习专业,选择第二学位、自修感兴趣专业大大避免盲目性。
企业:我们要的是这样的人
大学生中很多人就业方向定位于三资企业。不可否认,三资企业雇员丰厚的薪金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潜在的职业深造机会,是他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三资企业用人到底有何标准?从全球电信行业数一数二的摩托罗拉中国分公司的用人理念中我们可以窥得一斑。据摩托罗拉北京分公司的员工提供的消息说:摩托罗拉北京分公司的员工提供的消息,说:摩托罗拉各部门设专门的人力资源部,对部门所需的人才拟订具体,详细的书面要求,最终决定“用谁不用谁”也在各部门。摩托罗位全球电信系统运营部市场部李先生有许多年招聘经验。他介绍说,市场部聘人遵循的主要原则:一、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通;二、敏捷的反应能力,能正确、迅速理解客户的需求,很好地体恤客户、尊重客户;三、要掌握行业务展方向,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四、积极的工作态度。
专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无独的偶,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工作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大学除了认真学好专业外,学生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格。而这其中最强调“做事要积极、认真、负责。”
中华英才网的总裁张杰贤先生是资深的人才专家,他就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有自己的看法。张先生认为,大学生从进校门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是很不合理的。学生应该对所选专业做进一步的学习、了解,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通过一两年基础学习之后,要了解本专业历年的就业方向,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职业规划,比如补充知识结构、增加必要的社会实践等。同时他还强调:大学生应有灵活择业的观念,特别是一些冷专业,偏专业,灵活择业能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对于那些有主见、立志创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要进行职业规划张先生建议应分阶段,长远规划,并且每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现实目标,脚踏实地才能使规划落到实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专家一再提醒造就复合型人才是趋势,无论是从专业、个人、性格以及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都应尽可能全面提升自己。同时对未来职业不要奢望太高,应脚踏实地,肯学肯干,使提炼黄金一样来打造自己。
(摘自《读书时报》郑江)
编辑 朱婷 陈卫兴
(栏目字数:3100)
|